沧州过年习俗:三十要“请神”

更新时间:

  过年的习俗归纳起来,大致有贴对联,团圆饭,发送红包,穿新衣,拜年等。

  这时不论是在外留学或者是在外打工远在异地的家人都会赶回家里团圆。

  对沧州文化感兴趣的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沧州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吧!

  一、小年“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被定为小年,也就意味着年开始了,小年的主要的任务就是“辞灶”。

  所谓“辞灶”,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依稀记得奶奶在送神(灶王爷)的时候,嘴里念叨:“灶王爷,上西天,骑马去,坐轿来,只说好,不说歹,过了7天再回来。”这是有讲究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北方农村,灶王爷(纸像)在大年三十那天,被供奉在厨房灶台的墙面上方。这一供,就是一年,也就是到来年的腊月二十三,被送往西天。这里的送往,就是将灶王爷(纸像)烧了,烧的时候,嘴里要念念有词,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奶奶送神时说的。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糖瓜,小时候盼望着春节,也就是盼望着小年的糖瓜了。糖瓜就是一种糖制品,白色的,做的样子像南瓜似的,很小,很甜。在将灶王爷送上天之前,先用糖瓜供奉一下,同时在灶台上也供奉一些豆子和柴草,豆子和柴草是供奉给灶王爷的马的。

  为什么用糖瓜来辞灶呢?这是因为,在民间流传着,每家的灶王爷在被送往西天后,他都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每家的情况,报告这家的生活情况,有没有粮食浪费呀等等,家家户户的灶王爷因为在这家住了(守护)了一年,对这家的情况很了解。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只说好话,就用糖瓜来祭灶,因为糖瓜很甜呀,用奶奶的话说,就是甜住了灶王爷的嘴,他就会和玉皇大帝只说这家的好事,不说坏事了,来年呢,这家生活就会很好。

  还有一点就是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蒸粘糕,供奉灶王爷。粘糕有粘玉米的,糯米的、粘高粱的,里面加上枣,据说蒸粘糕也是为了粘住灶王爷的嘴,以免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二、三十请“神”

  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早起,这一天比较忙活,吃过早饭,女的在家里忙活,男人就带着孩子出门请“神”。

  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回家来过年。

  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心情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这一天,小孩子都可以穿过年的新衣服了。然后就是跟着父亲去请神,这一天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早饭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把上贡的贡品准备好,多数是馒头、菜,还有的上猪头贡,或者贡上一只鸡,女主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男主人就带着孩子们贴对联、挂家谱、贴全神,等这一切做好了,男主人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请神了。

  请神前,要在家里带上香和鞭炮,拿着请神的一张符,这张符,是一个文官的画像,讲究“文接武送”,到了请神路口,要放鞭炮,把文官的像烧掉,请回自己家的祖辈以及神仙。放完鞭炮,要把香点着,一路上拿着香,带着自己家的神沿路回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路上一定不许去串门,也不能走叉路,要按去的路原路走回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家的神请回。回到家,要把“拦门杠”放在大门口,把香插在自家供台的香炉里。这样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香火绝对不能断的,等这支香烧完后,要马上插入另一根,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折供(撤供)。有的家在折了供之后,香火依然继续着,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家就在初一折供后撤了。

  关于“拦门杠”,就是一支木杠,长度要达到自己大门口那么宽,然后上面用纸钱裹住,再用红绳扎住,据说是为了挡住别人家的神来自己家过年。

  小时候,跟奶奶过年,奶奶是很讲究的,总是嘱咐我很多,不许我乱说话啦,不许我喝冷水啦,不许我在年三十这天和初一这天的白天睡觉啦(据说这两天白天睡觉的话,一年委靡不振,昏昏沉沉,很懒),不许把水洒在院子里啦,不许当着家谱和全神像大声喧哗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奶奶希望我上香,奶奶是这样解释的:女孩子上香,会给自己觅个好婆家。于是乎,请神回来,不等那支香燃尽,我就立马去换另一支,这样一支一支接下来,奶奶希望我用短香换,那样会多拜拜神(多磕头)。我那时候很聪明,选高香,很长的哪种,因为这样可以很长时间换一次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每次换香的时候,我都是严肃的对着家谱和全神像,换好香就磕头,小时候换香时,心里默念:希望我学习更好,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我就诚心的对这神说:希望能赐个好婆家……三十这天下午的时间,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的时候,记得包一个糖的,一个钱(钢蹦)的,据说,吃到糖的,这一年就会心情甜蜜,吃的有钱的那一个,这一年会不缺钱,也有说这年能赚钱……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就观看春节晚会,或者村里有活动的,就是放花呀,敲鼓打锣,放灯。

  关于“放灯”,就是除了放花,放炮仗之外,村里组织的队伍,在游走到每家家门前的时候,要给这家的门前放一堆棉籽皮皮制作的可以燃烧的东西,这就类似家门前的长明灯,因为那棉籽皮皮要烧好长时间呢。小时候,爷爷总是跟着这放灯的队伍走下来,因为爷爷是村里的鼓手,长大后,放灯不再那么隆重了,就在重要路口放花,放炮仗等等了。

  还有一点,就是年三十晚上要“撒岁”。所谓撒岁,就是将芝麻杆洒在自己的院子里,意味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将岁撒开,意味抛却烦恼忧愁。

  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记忆里的年,应该还是这样过吧。

  三、大年初一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的很早,有的凌晨4点、5点就起来,过大年啦!

  据说,起的早,过的好,但是,随着长大,人们起的也不再早了。大多6点左右起床,煮饺子,放鞭炮,上供……女人煮出饺子来,先到处供一下,而男人带着孩子们就在院子里放鞭炮,说实话,俺那么早很不情愿的起来,总是被母亲喊起来,其实,那么早,根本就不饿,也吃不下,但是,吃一个两个,也要吃的。奶奶总是说,不吃不长岁,俺就想,怎么不长岁呢,过了年,我就大一岁了呗……吃饺子的时候,还不能多说话,记得有一次,俺说了句:这么多饺子,肯定吃不了的,还不剩下啦!被奶奶狠狠的瞪了一眼,从那开始,和奶奶一起过年,俺谨慎的不得了,后来,奶奶解释说,吃饺子的时候,神仙都和我们一起吃,不能乱说的,乱说了神会不高兴的,我目瞪口呆,心里祈祷:神仙们呀,就当我年幼无知吧……吃完初一的饺子,就开始拜年了。自己家的亲朋好友,都要走一走,女孩是不参与拜年的。俺那时候看着弟弟跟着大爷家的哥哥们出去拜年,庆幸,幸亏我是女孩。所谓拜年,就是在村子里走走,串串,大约拜到十一点的时候,差不多都串过来了,然后,女人们开始撤供,用武官的那张画符,送神,男人们就开始去上坟了,去祖坟,同姓的,一大家子,开着车,带上鞭炮,越多越好了。

  农村的年还是很有味的,因为鞭炮从三十晚持续到初一,响个不停,很是热闹。

  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出嫁的闺女,在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回娘家的,因为流传这样一句:看了娘家的供,死公公。所以,过年,出嫁的闺女是不可能和娘家的人一起过的,过了初一,就可以回家来给父母拜年了。

  初二是上坟的日子,远处的亲戚要来给自己已逝的亲人上坟的。

  四、“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这天适合做生意的人开张,意思是接财神。

  在我们老家,破五这天也很有讲究的,那就是不能串门,奶奶那时候最讨厌这一天有人来串门了,具体原因也说不好,反正很忌讳这天家里来人的。再有就是这一天,家家户户包饺子,煮小人,这个小人,就是面做的,用手捏出人形,主要是捏出头部,然后用刀切出胳膊和腿,和饺子一起下锅煮,煮熟后,全家人要把这个小人分开吃掉,有吃胳膊的,有吃腿的。据说,这样就不会犯小人,那时候,我喜欢吃小人的头,我认为,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的思维,让他做一些卑鄙的事情,于是,我就吃掉他的头,让他不能思考了。

  五、关于元宵节元霄节大多地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吃元宵。但是,农村还有一个讲究,元霄节闹花灯,要三天的,据说,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分别是:鬼灯、人灯、神灯。所以,那个时候,每晚,奶奶都要出去烧香,把大门口,院子里,插的到处都是,俺总是好奇的跟着奶奶到处插香,奶奶的意思就是香插多了,好运也来了,俺于是每插一根香,都是用心的、虔诚的,也希望自己能有好运气吧。

  过完元宵节,基本上春节就过去了,俺也就是开始开学上学去了。

  六、谚语农村过年,很是讲究,记得奶奶总爱这样说:初一芝麻,初二麻,初三高粱、初四花,五谷六豆,七薯八麦,九果十菜……分别是每一天代表着每一种农作物,如果这天的天气好,这年的那种作物就会丰收。

  七、关于节日的节目在我们那一带,走高跷和耍狮子还是最讲究的,也可以说耍的最好了。沧州是武术之乡,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就是指的沧州地区的武术,童叟皆知。而耍狮子,花样和精彩也值得关注。小时候,看耍狮子的,俺很是害怕,生怕那狮子会扑向俺,俺一直以为那些家伙是真的,因为我们那里的狮子皮,制作的相当精美和完善,看不出里面的人,他们穿的狮子服,跟狮子皮的外表都是那样的和谐统一,不像某些表演,狮子皮制作的简单的能看得见人的样子,渐渐长大后,才知道是人演的。

  另外值得关注就是跑旱船了,这些农村的节目,想起来历历在目,虽然已经很多年没在老家过了。

  八、关于“田”生日农历的正月二十五,是田的生日,也就是农田的生日。这一天,也要包饺子的,同时,还要包一个棉花包,也就是饺子的形状包出一个四角形状,形是包的棉花,煮饺子的时候,如果棉花包朝上,这年棉花就会丰收,如果面朝下,收成就不好……田生日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打囤”。所谓打囤,就是将家里烧饭时农作物的秸秆灰收起来,用簸箕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撒出形状,大多是田字形,多撒几个,田字中间,放上农作物果实,然后用砖头压住。有的家庭,要在家里的卧室里,撒个钱囤,有的用砖头压上钱,有的干脆把存折压上。

标签: 客家 民居 围屋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