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民间生活小戏:河南曲剧艺术特点

更新时间:

  曲剧,在河南传统民间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十分贴近生活,传播速度非常快,也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今天,要通过曲剧文化介绍的是关于河南曲剧的艺术特点。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由于曲调来源于传统民间生活小戏,因此歌词易学,并大多采用本嗓来演唱,表演也相当接近生活,传播速度极快。

  河南曲剧的唱腔是采用曲牌体式。最初登上舞台时,曲剧的腔调大多采用“杂牌小调”的形式,仅有“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十余支。后逐渐吸收流行于南阳一带的曲艺“大调曲”,丰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剧的曲牌大多由两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的风格特点是:质朴、自然、婉转、柔美,悠扬缠绵,抒情性强,生活气息浓郁。

  曲剧的唱腔结构为长、短句--曲牌联套体制。唱腔、曲牌大约有150多种,其中有来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阳调”、“剪剪花”、“诗篇”、“打枣竿”、“茨儿山”、“太平年”、“罗江怨”,有来自鼓子曲的“马头”、“青阳扇、“潼关”、“小桃红”、“满江红”、“劈破玉””等。伴奏用的丝弦曲牌有“大起板”、“状元游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多种。

  大牌子(大调)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马头调”、“边关”、“黄鹂调”、“满江红”、“劈破玉”、“背弓”、“叠落”、“寄生草”、“叠断桥”、“小桃红”、“起子”、“重楼”、“金纽丝”、“上小楼”等。这类大调一般慢板长腔,表现婉转柔细,缠绵悱恻。

  中小杂牌(小调)则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阳调”、“太平年”、“诗篇”、“满舟月”、“打枣竿”、“罗江怨”、“银纽丝”、“剪剪花”。这类小调多表现为声韵清亮,灵活多变,音域宽广,音调随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现力强。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编成新曲调的,如“小汉江”、“软诗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剧种的,如“书韵”、“瓦碴堆”等。

  丝弦曲牌则主要有:“老八板”、“过街俏”、“葡萄架”、“开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游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这类曲牌主要在剧中用来烘托气氛,配合各舞蹈动作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按表现内容风格的不同来分,曲剧的曲牌中表现活泼愉快的情绪的有《银扭丝》、《垛子》、《太平年》等;表现悲伤哀愁的情绪的有《在汉江》、《诗篇》等;表现激越愤慨的情绪的有{阳调}等。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曲胡。另外还有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新中国建国后,有些剧团还分别增加了诸如木管、铜管、弦乐、定音鼓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器最初仅有锣鼓,只用于“打闹台”。于1940年前后,曲剧吸收了京剧、豫剧的锣鼓经,打击乐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锣、二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

  在现代形式的戏剧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剧比较注意运用舞蹈动作用以表现现实的各种生活内容。例如剧本《赶脚》中的耍伞、赶驴、骑驴;《游乡》中的挑担子赶路、爬山;《下乡》中的推车、拉车;《掩护》中的划船过封锁线及骑马等,都特别设计了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