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前祭拜路神的习俗 饯饮送别的习俗
导读:现代我们出行要查询黄道吉日看是否为出行吉日,古代更是看重这个,虽然没有我们现今这般方便的查询方式,但是也形成了一定的做法,比如出行前祭拜路神。那么,旅行前祭拜路神的习俗是怎样的?饯饮送别的习俗又是如何的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旅行前祭拜路神的习俗
出门之前祭拜路神的习俗,大约始于西周,古人认为旅途中的安全皆由路神掌管,出门必得祭路神。祭路神,古代称为祖道。《左传》昭公七年(前535年)七月载,楚国建成章华之台,希望和诸侯一起举行落成典礼。鲁昭公准备前往,梦见襄公为他举行祭祀祖神仪式。大臣梓慎劝阻说,以前襄公出行楚国,梦见周公主持祭祀祖神,现在襄公在祭祀祖神,君王还是不去为好。汉代时祖道之俗,甚为普遍。《史记》卷126《滑稽列传》云:汉武帝时,著名方士东郭先生,西汉齐地(今山东)人,“初为待诏公车,后官至二千石(相当于部长)出宫门,出行谢主人。故所以同官待诏者等,比祖道于都门外,荣华道路”。《汉书》卷66《刘屈麓传》云:“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出兵击匈奴,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
那么,路神是谁呢?古书上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记载,路神是共工之子,名叫惰。他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览,故尊以为祖神;祖者,徂(往)也。而汉代崔是《四民月令》说,祖神是黄帝之子累祖,因远游而死于途中,被尊为路神。祭祀祖神的目的就是求神灵保佑路途的平安。
如燕国大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赢政之前,在易水(今河北易县,因易水而得名)边为荆轲举行了一次祖道的仪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祭拜路神,可在途中,也可在家中。如在家,则要备好祭品、香火,作双手合掌姿势,口里叨念自己的要求,祈祷路神保护。
饯饮送别的习俗
古人为亲朋好友送行,有饯饮的习俗。在亲友出远门前,设宴款待,以表示惜别与祝福,这种形式,古人即称为饯行或饯别。这一习俗周朝时已经开始。在古代,因科学不发达、交通不方便,路途中往往充满着凶险,故官员、贵族人家在出远门前,往往举行祭拜路神和设宴饯别的活动,以祝平安,并为远行者壮行。在饯行礼制初创的西周时代,就留下了有关饯别场面的美妙诗篇,《诗经·大雅·韩奕》曰:
韩侯出祖,出宿于屠。
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其肴维何?無鳖鲜鱼。
其藏维何?维笋及莆。
其赠维何?乘马路车。
筵豆有且,侯氏燕首。
韩侯是周武王之子,始封于韩(今河北固安县)。他来朝受封后回国。全诗译成白话,意思就是:
韩侯离朝祭路神,路上住宿在屠城。
显父设宴为饯行,美酒百壶醇又清。
席上荤菜是什么?清蒸大鳖鲜鱼羹。
席上素菜是什么?嫩莆烧汤竹笋丁。
临行赠品是什么?高车驷马垂红缨。
七盘八碗筵丰盛,韩侯宴饮极高兴。
周宣王时,诸侯申伯来京朝拜,周宣王为优待他的母舅,不仅增加了他的封地,还在他回国时,在郿地举行饯饮欢送。大臣尹吉甫作《嵩高》(即嵩山)一首诗赠给申伯。其中两句是“申伯信迈,王饯于郿”。意思说:申伯真的要走了,周王在郿地(今陕西郿县东北)摆酒饯食送行。可见当时王、大夫、卿,送别已有摆酒饯行的习俗。
秦汉以降,由于旅行的日益发展,亲朋好友之间的饯行逐渐增多。饯饮不仅表达了亲友之间的良好祝愿,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还为旅行者壮胆,增强了克服路途困难的信心。南朝宋人刘敬宣和他父亲刘牢之奉命率师讨伐桓玄之前,皇帝也为之饯行:“(父)牢之南讨桓玄,(司马)元显为征讨大都督,日夜昏酣,牢之骤诣门不得相见。帝出饯行,方遇公坐而已。”
南朝梁大臣谢肚,是个孝子。因回乡迎接母亲至京都养老,离京时,皇帝亲自临幸其府宅,还“赋诗饯别”。
《文选》中更有不少饯别的诗句。如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饯宴光有孚,和乐隆所缺。”沈约《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戍车出细柳,饯席樽上林。”鲍照《数诗》:“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
唐代酒泉太守送诗人岑参东归,设宴饯行。岑参作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描写了边塞军营的饯行情景:吃的是整烤的牦牛和烧烹的野驼,喝的是金杯盛装的葡萄酒,吹奏的是长笛和琵琶,唱歌的是吐蕃少年和胡地少女,反映饯行时的热烈场面。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旅行前祭拜路神的习俗,饯饮送别的习俗”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