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另类文化,山东四大名拳是什么

更新时间:

  现在的人学拳的似乎越来越少了。就比如电视上的拳击比赛,也不再是以前那种那么传统的拳法,慢慢的,有些拳法都在流失了。而且拳法这种传统文化似乎也成了城市文化中的另类文化,本期山东文化,带你了解山东的四大名拳。

  螳螂拳:

  螳螂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相传由明末清初王郎(山东栖霞人于七)所创。于七家道富有,酷好武术,曾投万贯家资往少林习艺,一心报效国家。无奈清兵人关,报国无门,他愤然回到山东,组织义军,与清廷作对。

  有一次因寡不敌众,几乎全军复灭,于只身走到崂山脚下,匿在渔民家中,清兵追至,于七急上崂山华严寺,找到以前同在少林学艺的师兄——华严寺的主持和尚,以求庇护,师兄出寺一看,连忙入来,令于七换上僧衣,削去头发,扮成和尚,并且以开水烫到他脸又红又肿,叫他睡在禅房、盖上被子,不得出声。

  俄顷清兵搜到,师兄说了这个是新来的僧人,患了天花病,清军官怕被传染,只望了于七一眼就退出来。根本认不出他,瞒过了清兵。师兄对于七说,外面风声仍很紧,叫他索性在此当和尚,避过风头火势再算,于七应允。

  因他是义军首领,时有旧部下秘密找他,于七深居简出,不轻易见客,与旧部下定暗号,凡来找他的,必须写一个“王”字,交给守门和尚,守门和尚才允许进内。(“王”字就是“于七”两字的重叠)后来于七索性说自己姓王,人呼之为王郎,“郎”是男子汉的称呼,以后音误为王郎,“王郎”名字,一直流传至今。

  螂拳的手法,主要是:勾、楼、采、挂、黏、沾、贴、靠、刁、进、崩、打十二字诀。要求:“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几下”的连环进攻。

  螳螂拳的风格,总的来讲,是快速勇猛、斩钉截铁、勇往直前的气势。其特点是:正迎侧击、虚实相互、长短兼备、刚柔相济、手脚并用,使人难以捉摸,防不胜防;用连环紧扣的手法直逼对方,使敌无喘息机会。

  手法很丰富,既有大开大合的长打手,又有短小快捷的偷漏手,既有肘靠擒拿,又有地趟摔打。在套路演练方面,讲究快而不乱、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套路结构严谨,动作之间衔接巧妙。外功是铁砂掌,内功是罗汉功。常练螳螂拳,可以培养人们的坚强斗志和敏捷应变能力。

  孙膑拳:

  孙膑拳风格独特,击技性强,重实用。拳法以组合形式为主,每一手即为一个用法,三百六十手可以互相串联,进时可以组合连击。出拳讲究拧、绞,缠螺旋劲,旋臂出拳,拳走曲线,曲中求直,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方法讲究“三出而一主”,两臂一腿并发。战略上以“圆、角、线、点”为原则,即采用孙膑步左晃右移,走弧走圆不停,时刻保持侧身对敌。

  要抢占站位角度,利我而不利于敌;一触即发,一发就到,一点就胜;以动作迷惑对方,有真有假,有虚有实。演练中要求“内外相合,形意相通”。主要手法有蹦、弹、抓、挑、钻、擂、拉、劈、抄、砍、截、摆、封、捅、砸。步法为蹒跚步,拔跟掀脚,蹒跚跛行。主要腿法有踢、碰、蹬、踹、踩、挂、跪、截、播。

  孙膑拳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系统,蹲走跛行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出拳走曲不走直,曲中能够求直,看似偏离,但击中点却是那样准确。这种曲线出拳的理论以不招不架、转向进取为表征,最容易使对手产生错觉。

  孙膑拳在套路上最讲究手手相连,技击动作往往连发,很少有单击动作,给人以轮拳滚打的感觉,孙膑拳套路数段,每段都有重叠动作,此乃“一招不成,再来一招”的打法。

  四通捶:

  该拳起于何时,已无据可考。清嘉庆年间,黄县人冯立旺将此拳传给潍县人卞相庭。四通捶原为“撕捅拳”,取意于技法上的“撕抓捅打”。经卞氏父子的演练,特别是卞相庭之子卞佃奎的勤习揣摩,该拳得以传播,因而“撕捅捶”又称“卞家捶”。经过多年流传,“撕捅捶”演化为“四通捶”,即拳理要求的“意与势通,势与法通,法与气通,气与力通”的“四通”之意。现主要在潍坊、青岛、济南等地流传。

  该拳强调功力,注重下盘功法,以静力桩功为主,突出功靠,有靠手、靠腕、靠肘、靠肩、靠脚、靠腿、靠膝、靠胯的专门练习。拳理讲究“四通”。主要方法有撕、采、揪、抓、抄、绊、拉、提、举、挫、劐、挑、贯、砸、顶等。动作简练古朴,势法分明,动静相兼,疾徐有序,刚劲有力。

  四通捶徒手套路包括八大功靠和辅助功靠共26路,群仗势33路,八步捶36路,铁地耕牛9路,地八门34路。

  文圣拳:

  文圣拳亦称五步架、杜家拳、神拳、长寿拳。据传为赵匡胤后代,将赵匡胤所习的老洪拳和文功静坐法相结合,发展演变为文圣拳。“文”字取意于文功静坐之法,“圣”字显其拳理高深。清乾隆年间,山东冠县杨四海将文圣拳传嘉祥县的杜宏信。后杜宏信返回家乡广授文圣拳技艺,杜去世后,为纪念他,将文圣拳称为“杜家拳”。

  文圣拳动作稳健,无窜崩跳跃,五步之距就可练拳,人们又称之为“五步架”。清朝末年,文圣拳中反清复明的有志之士聚会时,总是先烧香敬神,继之习拳练武,燃香习武渐成规矩,文圣拳由此被称为“神拳”,又因为文圣拳门中长寿来人甚多,有“八十出功,九十步松”的说法,故人们又叫“长寿拳”。

  文圣拳以古代阴阳无形变化的原理为拳艺指南,有文功和武功两部分组成,文功即静功,武功即动功。文功主要是调息,入静,养气,练意,为功法拳法之根本,方式有静坐、侧卧、仰卧、站立等式。武功,主要是练形求法,动作中将讲究阴阳变化,刚柔含展,伸筋拔骨,以意引气,以气催力,气到力到,意气力结合,方法上讲究粘、沾、连、挤、推、托、靠、钻等。

  文圣拳历史久远相传在唐宋年间,分别有李世民,赵匡胤之后隐名在山中修时所创,明未清初传为神拳,清朝时期代表人为河北官县杨四海,杨四海传山东嘉祥杜洪信,叫文圣功,后人称杜家拳82年国家杨武术挖掘中,被济宁汶上县宋庄村宋传平大师更名文圣拳。

  【结束语】拳法虽然值得去学习和研究,也希望我们一代一代能够传承,但是先人留下的拳法只是让我们学会用在有用的地方,而不是动用武力喔。

标签: 圣母 教堂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