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端午节是爱国主义的节日

更新时间:

  导读: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拥有众多的名称的端午节杀出重围,光是名称就已经秒杀了很多节日,再加上端午习俗多,受人喜爱,大家就更愿意和喜欢过端午节了。那么,端午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如何?端午节是爱国主义的节日,这是怎么回事呢?和小编一起去瞧具体详情。

  端午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端午节是爱国主义的节日

  端午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在中国社会的节日生活中,端午节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中,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有哪些现代意义呢?我们应当建设怎样的端午节文化?

  端午节是一个爱国主义的节日

  爱国主义和端午节之间的联系,是端午节直到今天仍旧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也是今后端午节将长期得到社会重视的保证。事实上,在中国由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多传统节日失去了美丽的光环,逐渐被人们遗忘。但端午节却成功地完成了自我转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直占有一席重要位置。构成这一转型的核心观念,就是爱国主义。而端午节能够成功完成这一转型,主要依靠的文化资源,是屈原传说。

  闻一多先生提出,端午节并非真正起自屈原,这无疑是正确的。正如我们在第四章所论及的那样,我们认为屈原传说最初得以附着于端午节,应当与屈原在楚地的水神神格有关。可是,问题并没有在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这里结束。因为我们此时还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就是直到今天,如果我们向老百姓询问:端午何以吃粽子?端午何以赛龙舟?民众的标准回答大概最多的仍旧是屈原传说。也就是说,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尽管端午节并非起源于屈原已经是被证明了的科学常识,但学界所取得的这份全面胜利,在民众层面却面临着完全被漠视或者说无视的境地。我们在这里不得不思考一下,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在这里,我们须认真思考,屈原传说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理由是什么?

  历史上,对于屈原的评价,很早就存在不同的声音。大史学家班固就对于屈原颇有微词,以为他的诗章虽然“宏博丽雅,为辞赋宗”,但他的为人却“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沈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颜子推《颜氏家训》也批评屈原:“然而自古文人,多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后魏刘献之更以为:“观屈原《离骚》之作,自是狂人,死其宜矣,何足惜也。”我们细看他们这样提出批评的理由,大都是站在维护君主利益的立场上,从臣子维护君主的权威角度提出的。

  端午节

  但是,站在民众立场上,我们看到的屈原却是另一种形象。他的文学作品,那些植根于楚文化深处的文学佳构,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民普遍的欢迎。这位长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大诗人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春秋战国之世,多少人或借治国治军腹有长策,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纵谈横,如苏秦张仪之流奔走列国之间。他们肉食高乘,封将入相者,不知凡几。而才华横溢的屈原,却胸怀对家国“狐死必首丘”式的热爱,不肯同流合污的气节,宁可选择抱石沉江,也绝不离乡去国。他的死赢得了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无尽怀念。在古代民众眼里,历史人物经常被简单化地清楚划分为忠臣和奸臣两种类型。屈原的悲剧命运在民众中唤起了极大的同情心。人们自然把他划为忠臣这一方,和岳飞、文天祥等赍志而殁的历史人物一样,他获得了人民无尽的热爱,他是为奸臣谗言所害的忠臣,是热爱自己家乡不肯背叛的忠臣。他这样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和端午节结合到一起后,端午节立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要素。闻一多先生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一文中写道:

  唯其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足见它和中国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离,唯其中国人民愿意把他们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转让给屈原,足见屈原的人格,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如何重大的作用。也唯其远在屈原死后,中国人民还要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里,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端午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的结合,便证明了过去屈原是与人民结合着的,也保证了未来屈原与人民还要永远结合着。

  闻一多先生的上述见解可谓不易之论。“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热爱自己的父母之邦,热爱自己的人民,坚持自己的信念,决不同流合污,这就是屈原的精神,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足以“与日月争光”的文化精神。它是人民认同屈原的理由,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仍能够屹立世界之东方的精神根源。换言之,屈原传说也是端午节为我们留下的最大的精神财富。围绕这一精神财富,在每年端午节组织相应的文化宣传活动,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这是端午节节日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端午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端午节是爱国主义的节日”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