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读书 :这样去"爱"和"奉献"

最近,我读了李镇西老师《关于“爱心”与“奉献”》一书,百感交集。虽然,我们不能跟教育大家比教育的智慧,但“爱心”和“奉献”并不是他们的专利,为什么我们的“爱心”和“奉献”就不能做到那么从容,那么执着呢?带着疑问,我在字里行间中寻找流淌的教育智慧,在朴实语言里寻求心灵的真诚对话。

分享读书      :这样去"爱"和"奉献"

关于“爱”,李镇西老师有两种精辟的理解。

一是爱要民主,就是把教育之爱提升到民主的高度,或者说教育之爱必须注入民主精神。谈到民主,我有点疑惑:爱和民主有什么关系?看了书中的案例和对民主的阐述,再联想到平时的教育实践,我仿佛明白了许多。可能大家都会有这样一种做法,比如拖堂,好心给学生增加作业,利用自习课补习,课间辅导学生。这种爱确实发自教师内心,但也实实在在地侵犯了学生的某些权利。所以,这种爱就带有专制或强制的色彩,属于“好心办坏事”,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的爱心是要受到质疑的。

怎样的爱才算民主呢?我认为,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即把学生当人看,学会保护学生。有人说:“教育应该是一种保护。”苏霍姆林斯基则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学生的心灵就像露珠,需要教师的呵护。

其次要充满民主情怀,“充满爱心、懂得尊重、追求自由、讲究平等、倡导宽容、善于妥协……”具有民主的生活态度。

二是爱要有智慧,即爱心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技巧。爱必须通过教育智慧表达出来,否则,爱就是空洞的。爱不是“一爱了之”那么简单,“有爱”不等于“会爱”。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所重点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八十寿辰。老教师的很多学生已经成为社会精英,是什么原因让老教师桃李满天下呢?于是,学校对一百位最有成就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你认为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答案居然惊人地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给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有的认为老师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爱意;有的认为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温和;有的认为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着人的心灵……这是一位真正的好老师,他懂得用智慧的眼神去爱他的学生。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但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智慧地阅读童心,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真诚地称赞、关心每一个学生,把爱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

说到“奉献”,李镇西老师的阐述同样精彩!

“奉献”本身也是收获,在教育过程中收获成长、成功。“奉献”一向是付出的意思,怎么变成了收获呢?李老师是这样理解的,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成功:“对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拥有的教育智慧更加丰富,他的课越上越精彩,他开始进行教育科研并取得成果,开始写作并发表教育文章乃至出版教育著作,他开始踏上由一名普通的教师通往教育专家的路……”教育家朱永新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说:“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快乐……”这里的“快乐”就是“收获”。

从李老师的话语中,我感到很惭愧,自己经常以工作10年为资本怨叹不已,想想李老师工作25年还这么朝气蓬勃,真没想到“奉献”竟有如此的境界。李老师还举例证明要做反思型教师,他的反思即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从他的“反思”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名教育专家的成长轨迹,同时我感到,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同样应该走这样的成长之路。

读完李老师的文章,我也读懂了真“爱”和真“奉献”,读懂了教育的真谛!

《中国教育报》2007年3月27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