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之起源::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因子的“生肖”之概念,国人早已耳熟能详。所谓“生肖”,又称“属相”者,以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相配而成之纪年方法也,亦可专指此十二种动物。其起源于何时,今已难于细考。学界普遍认为,东汉时期王充所著《论衡》乃最早完整记载十二生肖之文献。《论衡・物势》有云:“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马也;子,鼠也;酉,鸡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丑,牛也;……巳,蛇也;申,猴也。”然文中只有十一生肖,所缺者,龙也。而《论衡・言毒篇》有云:“辰为龙,巳为蛇,辰、巳之位在东南。以此补《物势》篇之阙如,十二生肖已齐备,且十二地支与十二生肖之搭配属顺序至今未改。因此,十二生肖出现当不下两千年矣。 据中国之古老阴阳八卦观,天为阳,地为阴,天乾而地坤。以天为主、地为从者久矣。天有十位。谓之“天干”,又称十母,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与之对应者,地有十二位,谓之“地支”,又称十二子,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也。汉代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桡采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大桡者乃黄帝之臣,此处所云之“配成六旬”,即六十甲子,乃天干十与地支十二之最小公倍数。干支按顺序相配合,由甲子、乙丑……直至癸亥,恰为六十对。其首、末位亦分别为干、支之首、末位,一轮回是也;继而再由甲子开始,即“花甲子”也。后人称六十岁为“花甲”,即出于此。十二生肖之产生,当有古老天文学之背景。在原始时代,先民不乏寒暑交替循环往复之体验,虽不知纪年,但可见花荣之几番、草青之几度,盖渐知以花一荣为一年、草一青为一岁也。此法于游牧民族中相沿更久。时至宋代,孟珙《蒙鞑备录》仍有记载:“其俗每草青为一岁,有人问其岁,则曰几草矣。”又,古人观天,渐渐发现月相之盈亏者十有二次与一岁相仿佛,因此便视“十二”为“天之大数”。如此日月相对,天地相合,“十二”之功用堪称大矣。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生肖纪年之方式便应运而生,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天下动物甚多,古人何以偏偏选择此十二种动物为属相?综观十二生肖,“六畜”皆与焉。六畜者,马牛羊鸡犬豕是也。其余六种亦乃与人类关系至为密切者,如虎、鼠、兔、蛇、猴等。唯龙乃传说中之神兽,虽不见于尘世,然无所不能,为万民所景仰膜拜者也。而十二生肖之选用与排列,似根据动物每日活动之时间而确定。我国至迟自汉代始,即采用十二地支记一日之十二个时辰,而每个时辰相当于当今之两小时。夜晚十一时至凌晨一时为子时,此时鼠类最为活跃;凌晨一时至三时为丑时,牛类反刍正酣。三时至五时为寅时,猛虎正四处游荡觅食;五时至七时为卯时,朝阳尚未升起,月亮尚在天边,此时玉兔正忙捣药;上午七时至九时为辰时,正是神龙腾雾播雨之时也;九时至十一时为巳时,蛇类始活跃;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一时为午时,阳气正盛,为天马行空之际遇;下午一时至三时为未时,羊在食草;下午三时至五时为申时,此刻猴辈最为活跃;五时至七时为酉时,夜幕降临,鸡始归巢;晚上七时至九时为戌时,犬开始守夜。晚上九时至十一时为亥时,猪类正鼾睡也。关于十二生肖排列之顺序,亦有各种传说,然或为民间开心解闷之谈资,或为百姓贬恶扬善的寓言,充满文学色彩,且流传之过程同时就是再创作之过程,因而确立于何时断难考证。但可以认定,生肖座次之排定,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代人所能完成,以当今流行之话语诠释,即“集体智慧之结晶”。它体现出中华民族先人之哲思睿智,对后世之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时至今日,生肖之概念与影响远远跨出国界,被朝鲜、韩国、越南、日本等“中华文化圈”国家之民众所熟知并应用。而西方人多不知“属相”之内涵,或以为是任选一种自己最为喜欢之动物,而喊出“我属猫”之奇谈,令听者哭笑不得。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之加大,“生肖”、“属相”之概念随华人华侨之传播扩散至世界各国各地,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这也是中华先民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作者:邸永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关于中华传统生肖文化之起源::

 相关内容本站搜索热点链接・砖塔和砖塔胡同杂谈・文脉绝续与时代更替的缩影――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址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