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猪的名人

文人大臣

属猪的名人

王冕(1287──1359年)

王冕,元诗人,画家,字元章,号著石山农等,诸暨人,出身农家,自力苦学,后从学者韩性受业。应考进士,屡试不第。遂弃仕途,下东吴,入淮楚,曾北游大都,见天下将乱,遂归隐。晚年避居会稽九里山,种植豆粟,灌园养成鱼,以诗画自娱,他的诗,有反映元末江南人民的苦难的,如:《南风热》、《伤亭户》等;有对元代统治的讽刺、抨击的,如《冀州道中》、《盘车图》等,也有歌颂隐逸生活的。语言质朴自然,善用比喻手法,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他的画和刻,皆负盛名;尤善画墨梅石竹,往往通过对梅花冰洁的歌颂来表现自己的孤傲高洁。有《竹斋集》。

刘基(1311年──1375年)

刘基,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字伯温,处州青田人。元末进士,官至浙东省都事,因反对招抚方国珍而被革职。元至二十年应天,为朱元璋献策,并参与机要,深受器重,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洪武四年辞官,后为胡惟庸所簪,受朱元璋猜疑,优愤而死,又有说被胡惟庸毒死。他通晓天文,后人制造的一些迷信书,也多假手托其名。他的诗文兼长,学识渊博,较有远见。他的著作有:《郁离子》用寓言形式反映了元末这一动乱时期的现实。但其内容深奥复杂,瑕瑜互见。他的散文富于形象性,《卖柑者言》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文笔犀利生动。记叙文《松风阁记》,笔墨业精煤油,绘志绘色。他的诗以古朴雄放见长,《二鬼》是具有神话色彩的长诗,想象力丰富,离奇幻变,具有浪温主义情调。著有《诚意伯文集》二十卷。

郑和(1371──1435年)

郑和,是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他本姓马,名三保,回族,昆阳人。郑和是回教巨族马氏后裔,祖和父都曾朝过伊斯兰教圣地方天方。在1390年,因身强力壮,聪明能干,被燕王召入藩都为宦官,后因“阉从有功”升为太监。1404年,因功受赐姓名“郑和”。1405年,明成祖为宣扬国威,并探察了宋文帝的下落,任命郑和为钦差总兵太监,通使洋。这年六月,郑和领差使太监七员,副使监丞十员以及官兵二万七千多人,分乘“宝船”六十艘,自苏州刘家港起航至福建,再自阐江口五虎门扬帆,先后到达占城,爪哇,旧港,古里,锡兰等国,于1407年完成首次出使任务,带领各国使节回京朝见,接着,他又从这年起到1433年的二十七年中,先后七次出使西洋。

郑和船队利用当时最科学的航海术进行昼夜远航,最大宝船装发桅十二帆。在晚上,他们采用“牵牛过海”(观看星斗方位法)的方法,即使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条件下,仍能“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是最早开辟中西交通新航道的航海家,以1433年他最后一次航海地时间计算,也比世界著名航海家丞·伽马经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古里,早半个多世纪;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更要早八十多年,因此,在世界的大航海家中,郑和可以算是最伟大的先导者,而且航海次数之多,也是独一无二的。从1425年到1429年,郑和受命为南京看守太监,统领下西洋官军守南京,协助修理南京宫殿,1434年,他完成最后一次出使西洋任务后,仍领下西洋官军守备南京。郑和于1435年在南京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李贽(1527──1602年)

李贽,号卓吾,福建晋江人,回族,从30岁到54岁,先后任河南共城谕、南京国都部员外郎和云南姚安知府等职。在20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不与腐败的官同流合污,集中精力于研究学问和讲学活动,常与上司抵触。辞官后,先在湖北黄安任居三年,后来隐居麻城龙湖芝佛院,在那里住了近20年,专心从事讲学和著述,由于他的著作猛烈抨击了纲常礼教职工和孔孟,统治阶级把他视为“洪水猛兽”屡次加以迫害。万历二十八年,明政府以“敢介乱道,惑世害民”的罪责,在通州将他逮捕下狱,并不下令禁毁他的著作,当时李贽已76岁,病得很严重,听说明政府还要把他押回福建原籍,就在狱中自刎而死。

李贽的著作很多,重要的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明清两代均被烈为禁书。李贽具有突出的反对孔孟儒学封建礼教的思想。他蔑视儒学经典,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经书,不过是当时弟子的随笔记录,有头无尾,得后遣前,大半非圣人之言,就算出自圣人之口,也只是一时的对病发药,决非万世之至论。他尤其反对神化孔子,认为孔子是人,别人也是人,不必什么事都求教于孔子,不能把几千年前孔孟的学说作为衡量今天是非的标准,李贽还对封建传统观念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性,凡人与“圣人”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人皆可以为“圣人”。

他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歧视妇女,认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妇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必长,女子之见必短,又岂乎?”他还主张婚姻自主,赞扬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相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李贽的这些言论,直接冲击了儒学和独尊地位,批判了封建等级和纲常礼教。

陈天华,字星台,号思黄,湖北威化人,1903年留学日本,与黄兴等人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04年,陈天华用浅显通俗语的文学写成《猛回头》《警世钟》两本著作,成为宣传民主革命的锐利武器,其中心内容是指明中国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危亡局势,唤起人们为改变这种局势而斗争。陈天华的《猛回头》揭露了帝国主义罪行及清王朝走狗本质,书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压制为,众汉人,拱手抗洋。”书中还描述了祖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他的《警世钟》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书中写道:四万万人都舍得死,外国纵有精兵上上万也不足畏了。陈天华号召各阶层群众一致奋起抗击帝国主义的传略:“洋兵若来,奉劝各位把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读书的放了笔,耕田的放下犁耙,做生意的放了职事,做手艺的放了器具,齐把刀子磨快,弹药上足……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

秋瑾(1875──1907年)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家、诗人,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浙江山阴人,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居家北京时,年至“八国联军”入侵,国家面临瓜分危机,为寻找革命途径,1904年春去日本留学,参加反清革命活动,年底回国,由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1905年春再次赴日加入同盟会,被推为同盟会译议部评议员和浙江省主盟人,积极从事革命活动,被孙中山称为“巾帼英雄”。1906年抗议日本取缔清韩留学生,愤而回国,办中国公学《中国女报》宣传革命,提倡女权。次年回绍兴主持大学堂,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起义。1907年7月安庆起义失败,绍兴知府劣绅胡道南密报,13日派兵逮捕了她。在审讯中秋谨坚贞不屈,仅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并说:“革命党人不怕死,欲杀便杀”,7月15日凌晨4时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她在“绝和书”中写道:“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即引永别,风取彼头颅。”表现了革命党人可贵的品质。

作为诗人秋瑾,早期的诗歌,多感伤世之作,经过革命实践活动的锻炼,诗歌的内容和情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后期诗作充满了革命的激情,美好的理想,英武的气慨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诗风爽朗豪迈,一改早期缠绵纤巧。在形式上,完全从表达内容的需要出发,不拘泥于音调节器格律,四言、五言、七言,多言并用,有时丞楚辞句式,韵或隔句押或连句押,都较自由,还曾用通俗文艺形式进行革命宣传,建国后遗稿编为《秋瑾集》。

蒋介石

名中正,浙江奉化人,早年在保定军官学校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08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中国国民党,从事反袁活动。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蒙难,他从上海到广州,登上永丰舰护卫孙中山,获得孙中山的信任。1924年,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黄埔军校校长。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利用各种时机和手段,提高自己在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地位。1926年3月20日,他用阴谋制造了中山舰事件,迫使共产党员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排挤汪精卫,同年,他用种种卑劣手段迫使全部共产党离职,他本人担任了组织部长,军人部长,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等要职,6月5日,任中国革命军总司令。

1927年,蒋介石到上海后,密谋反革命政变计划,4月12日他指使暴徒袭击工人纠察队,收缴工人纠察队的武器,打死打伤300多人,当天下午又指使反动军队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游行群众,顿时血流成河,同时总工会被查封,共产党员、革命群众被大量屠杀,这就是蒋介石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自此,蒋介石完全走向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对立面。

1928年10月10日,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1930年兼任行政院长,在此期间,他在军阀混战中打败所有对手,实现“统一”,1930年冬起连续对中国工农红军发动五次大规模“围剿”。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他操纵国民政府,采取对日不抵抗政策,引起国内各界强烈不满。

1936年,在“西安事变”中,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主张,七七事变后,对外抗日,对内联合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威信空前提高。1938年,任国民党总裁,1938年以后,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引起人民不满。

抗战胜利后,一方面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商谈国事,同意和平建国方针,签订了两党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另一方面却调集军队进攻解放区,1946年6月,发动全面内战,大失人心。1948年,当上中华民国总统,但因无法挽回战争败局,于1949年1月“引退”,由李宗仁副总统代理总统职务,但仍操纵时局。

1949年12月10日,飞往台湾,1950年3月1日,复任总统,此后一直连任总统和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

方志敏(1899--1935年)

方志敏,江西弋阳人,1919年入南昌江西省市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为南昌学联的负责人之一,1921年入九江伟烈大学读书,1922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在江西领导农民运动,曾任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主席,1927年领导弋阳、横峰起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历任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信江特委书记,江西省委书记,省军区司令员,闽浙赣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1931年11月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主席团委员,曾同李立三,王明“左”左倾错误领导作过坚决斗争,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34年11月任红十军团随军政治委员会主席,率领红军抗日,选遣队北上抗日,途中遭国民党军队阻击,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陷入重围,因叛徒出卖而被国民党逮捕,敌人用计利旅他投降,他愤怒地斥责说:“投降!你们是一伙凶恶的强盗,一伙无耻的卖国汉奸!一伙屠杀工农的刽了手!我们与你们是誓不两立的,你们这伙法西斯匪徒,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丝毫动摇我们的信仰!”在狱中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他用敌人要他写“供词”的纸和笔,与下了自己对党和人民全部的爱,这就中感人肺腑的《可爱的中国》等书稿,方志敏在狱中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瞿秋白(1899──1935年)

瞿秋白,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文学翻译家,革命家,幼名阿双,又名爽、霜,江苏常州人,1917年在北京俄文专修馆读书,开始接受新思潮的影响。“五四”运动爆发时,他积极参加并参与领导了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后,同郑振铎等组织进步社会“社会实业社”编印《新社会》的刊物,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激进民主主义的思想,1920年3月后,参加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活动,同年10月曾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去苏联考察,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出席过苏俄召开的远东民族代表大会和共产国际第三、四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任东方大学中国班助教、翻译,在留苏期间写下了两本散文集《俄行纪程》《赤都心史》。1923年回国,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主编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杂志、《向导》周报,成为党的杰出的组织家,同资产阶级右派进行坚决斗争,反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1927年,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他主持召开党的“八七”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当选为中共中央书记。1927年冬至1928年春,他在担任中央领导工作时曾犯过“左”倾盲动主义错误,1928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同年又出席了共产国际工作,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0年,在上海养病,并和鲁迅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用很大精力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译编工作,创作了许多犀利的战斗杂文,1934年1月,到中央根据地,被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和人民教育委员,还担任苏维埃大学校长,创办高尔基戏剧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党的文化艺干部,1934年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时,留在江西根据地担任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28日随红军过福建行州时被国民党军队逮捕,6月18日在福建长江英勇就义,著作出版的有:《海上术林》(由鲁迅整理出版)、《瞿秋白文集》等。

老舍(1899──1966年)

老舍,现代优秀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父,1918年在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天津南开中学教国文,1924年去英国,在伦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在许地山鼓励下开始写小说,六年间写了许多短篇小说,而且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使他在国内外获得很高的声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济南奔赴武汉,重庆,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在周恩来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为团结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期间,写有长篇小说《火葬》《四世同堂》等到,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等,剧本《残雾》《国家至上》等多种,1946年去美国讲学,1949年末回国,新中国成立给他带来了旺盛的创作热情,他的作品,热情歌颂党,歌颂新社会,十几年间,写了《方珍珠》《龙须沟》等影响较大的作品,揭示了解放前后社会关系的巨大变化,歌颂了新中国,因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老舍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的题材著称,他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又富有幽默风格,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残酷迫害,不幸逝世,生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艺联合会主席。

李立三(1899──1967年)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和赵世炎等在一起,组织了“劳动学会”,在旅法的中国学生和工人中开展革命活动,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书记,从事地下工作,1925年,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领导了五四运动,为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做出了很大贡献。在第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总工会执行委员。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2月以后,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在香港,广度坚持地下工作,1928年冬至1930年春,他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党委兼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是当时党的领导成员之一。1930年,李立三犯过冒险主义错误,但不久即能改正,1931年赴苏联学习,工作。19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46年,从苏联回国,先后担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部长,职工部部长等职,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8年8月,在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建国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劳动部部长,中共央东北局书记处书记等职,1956年,当选为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十年动乱期间,他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1967年6月逝世。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

闻捷(1923年──1971年)

闻捷,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赵文节,曾用名巫之禄,江苏丹待人,抗日战争开始后,流亡武汉,参加抗日救亡演出活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到延安,在陕北公学学习,后在西北文工团工作,1944年开始写作,写了许多通讯,诗歌,散文,次年任《群众日报》编辑,记者组组长,后作随守记者,建国后,任新华通讯社背后疆分社社长,写了著名诗集《天山牧歌》,1958年任中国作家协会兰州分会副主席,写了诗集《东风催动黄河浪》《河西走廊经地》《祖国,光辉的十月》,并和李季合著报头诗集《第一声春雷》等著作。后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致死。

帝王将相

宋太祖(927──976年)

宋太祖即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960──976年在位),涿郡(今河北涿县)人。祖上世代为官,其父赵敬为后周大将。匡胤于959年任历周殿前都点栓,领归德军节度使,掌握禁军。第二年,他乘后周恭帝年幼,由部下拥立,做了皇帝,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宋太祖和他的弟弟宋太宗在位期间,陆续消灭南平、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有名“杯酒释兵权”。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席间,宋太祖说:“我当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以后,却整夜不能安睡”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答道:“假若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由不得你们了。”石守信等惶恐下跪,问该怎么办。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多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领会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都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宋太祖还重视农业,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减轻租税。他是我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但他所推行的“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忽必烈(1215──1294年)

忽必烈,是元王朝的创建者,庙号也祖,是十三世纪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其幼时已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1151年,忽必烈的兄长蒙哥继位,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事庶国,这时,他的才干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已表现出来。

1259年7月,蒙哥在合州(今四川合川)战场负伤后死去,1260年3月,忽必烈宣告继位,1264年8月改燕京为中都,改年号为元,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宣布在中都东北建造都城作为京城,称为大都。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一方面有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另一方面,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即位之后,即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朝统一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在中央设立农司,专掌农桑水利,农官及知水利者,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并立于转法。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官吏五哥为首的两项标准。第二,多次正诏禁止乱占农田作牧场,并派官清理被侵占为牧场的农田,按籍悉归于民或听民耕垦。第三,征集流民,鼓励垦荒成熟的土地,限五年减地科差。第四,组织军民屯田,“内而后工,外而务省,皆立屯田,以资军饷”。到(1008--1311年)时,全国屯田面积达17万5千多顷。第五,减免租税,占领江南地区后下令免去南宋的苛捐杂税100多项。第六,兴修水利。在中央设都水监,地方设河渠司“以兴举水利、修理河堤为务。”凿通大运河,是元代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此外还修建许多水利工程。特别是由于黄河入淮河出海,经常引起淮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忽必烈在各地征调人力物力,修治了黄河,使黄淮下游免除了水患。

在稳定局势恢复生产的同时,忽必烈积极图取南宋,终使南宋皇帝赵于1276年正式投降,接着,元军继续击灭各地武装,1279年2月,忽必烈的元军攻克宋军山,宋帝投海而死,这样,中国从十世纪开始的长久三百多年之久的分裂局面,终于在忽必烈之手结束,实现了统一。以后,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再出现长期分裂的局面,这是忽必烈辉煌的历史功绩。

忽必烈所创建的元朝首次设置了省,并且在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和东北边缘地区都正式设置或加强了行政管理,当时,驿站四通八达,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空前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