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公族后裔仲长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代中有仲长氏,世代相传至今。其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仲氏、长氏,读音作cháng(ㄔㄤ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战国时期秦国军职官吏庶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庶长,为战国时期秦国军制官名。在史籍《左传·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1年)记载:“秦庶长鲍、庶长武帅师伐晋,以救郑。庶长,秦爵也。”庶,军队建制,“一庶聊万”,相当于今一个师的建制,庶长即师长一职。
在庶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庶长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庶氏、长氏,长氏读音作zhǎng(ㄓㄤˇ)。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长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长秋,即大长秋,原位秦朝时期的“将行”,在汉景帝执政时期改称“大长秋”,就是皇后的近侍官首领,或由宦官担任,或由“土人”即有一技之长而无官身之人担当。在汉朝时期,皇后所居之宫称为“长秋宫”,故以为后宫官吏之称,东汉、三国、两晋时期皆沿袭。其时高句丽、百济、伽倻、新罗诸国皆有仿设。至隋朝末期,隋炀帝在后宫改设“内侍省”,遂废黜“长秋”之官称。
在长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长秋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长氏、秋氏,长氏读音作zhǎng(ㄓㄤˇ)。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长水校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长水校尉,为军制官员,是汉武帝所设置的京师屯兵八校尉之一。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
在汉朝时期,“长水”为北方少数民族之称,就是史书中所称的羌族,宣曲为地名,是汉高祖给下属功臣也就是宣曲任氏(西汉富商,姓任,祖先曾任督道的仓吏)的祖先封侯的封地,即汉武帝在都城长安开掘的昆明池的西部。
长水校尉是驻扎在宣曲地区的羌胡骑兵的统领,由汉武帝亲自掌管,历任者皆剽悍忠诚,骁勇善战,官秩两千石,下属有丞吏、司马。到东汉时期,长水校尉隶属于北军中侯,掌管宿卫军以及乌桓骑兵(东胡部落联盟中的—支,与鲜卑族近),官秩亦为两千石。
在长水校尉及其部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长水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长氏、水氏,长氏读音作cháng(ㄔㄤˊ)。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时期禁中卫士宫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唐朝时期,帝王君侯的宫廷均设有宫甲,是为禁中卫士,负责保护帝王以及王公重臣的安全,又称作长林兵,由军中精锐所组成。
在长林兵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长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长氏、林氏,读音作cháng(ㄔㄤ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汗廷长侍卿,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元朝时期,朝廷分设有长秋寺、长信寺、长宁寺、长庆司,分由寺卿统管,称长侍卿。
长信寺,是在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所设置的官职,负责掌管大斡耳朵怯怜口(家中儿郎们)的诸般事宜,设主官“长侍卿”四人,官秩正三品,“少卿”两人,官秩从四品,“寺丞”两员,官秩从五品,并有经历、知事各一员,官秩从七品。到元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改称长信院,到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又改回原称。
长秋寺,是在元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所设置的官职,负责掌管元武宗五斡耳朵的户口、钱粮、营缮诸事宜,设主官“长侍卿”五人,官秩正三品,“少卿”两人,官秩从四品,“寺丞”两员,官秩从五品,并有经历、知事各一员,官秩从七品。
长宁寺,是在元至治三年(公元1323年)所设置的官职,负责掌管元英宗速哥八剌皇后帐下户口、粮钱、营造等事宜,设主官“长侍卿”六人,官秩正三品,“少卿”两人,官秩从四品,“寺丞”两员,官秩从五品,并有经历、知事各一员,官秩从七品。
长庆司,是在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所设置的官职,负责掌管元成宗斡耳朵(斡里朵、兀里朵、窝里陀,即宫帐,亦即后宫)以及怯薛歹(宿卫军)的衣粮诸事宜,设主官“长侍卿”六人,官秩正三品,“少卿”两人,官秩从四品,“寺丞”两员,官秩从五品,并有经历、知事各一员,官秩从七品。
长秋寺、长信寺、长宁寺、长庆司的长侍卿(寺卿),皆由帝王皇后的亲信担当,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长氏,读音作zhǎng(ㄓㄤ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