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一渊源:源于姮姓,出自东周末期白狄仇由氏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仇由国,是春秋时期临近晋国的一个白狄部落国,由白狄仇由氏组成的一个氏族部落小国,传说国君世为姮姓,故址即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辖孟州市一带。春秋末年,晋国四卿之一、执政上卿智伯(名瑶,一称知瑶,号称智囊子)在并吞了泫国(今山西高平)、代国(今河北蔚县)后,挟晋侯而专晋政,国事皆由其断决。
周元王姬仁五年(晋出公姬凿三年,齐平公姜骜九年,公元前472年)农历6月,智伯率晋军在著名的“犁丘之战”中大败齐国之后,继而就是要掉过头来发兵攻灭仇由国,以使晋国的疆域整连成片。可是,当时从晋国去往仇由国的道路异常艰险难行,兵马难行,若派人劈山开路,则会暴露军事企图,而仇由国的白狄人是很应用能战的。于是,智伯就策划了一个阴谋,特意铸了一口很大的钟,然后派使者通知仇由国:“这口大钟是晋侯特意赠与仇由国君的,但很可惜,道路实在是太艰难了,运不过去呀。”以此来引诱仇由国自己筑山道。仇由国的国君得知诸侯大国之晋国为自己铸了一口大钟之后,喜出望外,立即下令动用国内大批劳力,努力修建通往晋国的道路,准备将那口大钟迎接回国。仇由国的大夫赤章曼枝马上劝谏国君:“此事万万不可!赠送礼物应是小国对大国的尊崇方式,现在大国晋国反而送礼物给小国,礼物后面肯定就是紧跟着军队入侵,所以绝不能要那口钟,更不能将大钟运回国(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然而,仇由国君因贪钟之欲极为强烈,根本就不理睬赤章曼枝的劝阻,加紧赶工扩建道路,希望早日将大钟运回国。从晋国到仇由国的道路终于修建好了,仇由国的国君兴高采烈地将那口大钟运回了国内。十九天后,智伯就指挥着晋国军队顺着仇由国勤苦修建的运钟之路,畅通无阻地侵入了仇由国,将仇由国轻而易举地灭掉了,之后又将那口大钟运回了晋国,一如当年晋献公姬佹诸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二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利用“垂棘玉石、屈产宝马”假途灭虢时攻灭虞国所采取的策略。
仇由国灭亡之后,王族贵胄们以及国人皆痛定思痛,将“钟”字寓意为“终”的代名词,警示为国祚的终结,并以故国之名为姓氏,称仇由氏,后又逐渐省文简改为单姓仇氏、由氏,其由氏读音转音为yóu(ㄧㄡˊ),皆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方正堂:两堂号均源自东汉仇览为蒲亭长,用德来感化人。亭民陈元的母亲告儿子不孝,仇览亲自跑到陈家教育陈元,终使陈元变成孝子。朝廷征仇览做方正。
德化堂:同方正堂。
仇由国源出狄族。狄,先秦时期西北民族,又用以泛指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亦称“翟”。“狄”被定作族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期即已有关于“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并不是他们的自称。春秋时期北狄与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胡羌”的政策以及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史记》、《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祖源与史迹仅附在《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秦汉以后以胡人、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然而把两者加以区分,对研究羌戎和北狄的历史与考古都是重要的。
仇由国,就是由白狄仇由氏组成的一个氏族小国,位置在今河南省焦作市下辖孟州市及以北一带,被智伯灭国后不复存在,后有残余族人迁徙分布于今山西省阳泉市盂县一带,成为鲜虞的附属之一,到战国时期以后最终灭于赵国。从此,狄族便完全融合入整个华夏民族之中,其活动不再单独见于史册。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