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诸侯国道国,属于以国名为氏。道,周代姬姓小诸侯国国名。史籍《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其在汝南郡阳安县,应邵曰:“道国也,今道亭是也。”道国位于今河南汝南县南部一带,一说在今河南省确山县。史籍《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楚斗谷于菟灭弦,弦子奔黄。于是江、黄、道、柏方睦于齐,皆弦烟也。”春秋时期,道、黄等淮汝间的小国,因惧怕楚国而联合起来,依附于强齐,但是在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势弱,楚国则乘机北扩,控制了淮汝间地区。后来,楚国曾一度将道国迁到荆地,到楚平王时又迁回原地复国。道国最终为楚国所兼并,显然,在周景王姬贵十四年(楚灵王十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将许国(今河南叶县,公元前533年被灭附楚)、胡国(今河南郾城,公元前538年被灭附楚)、沈国(今河南平舆,公元前558年被灭附楚)、道国(今河南汝南)、房国(今河南遂平,公元前535年被灭附楚)、申国(公元前684年被灭附楚)这些诸侯国的贵族世家之人都迁徙到偏远的楚国后方荆地(今湖北南漳西部),这其中的道国,应当是在周景王十二~十四年之间(公元前533~531年)被灭的,即楚灵王在公元前533年灭陈国之后、公元前531年灭蔡国之前的这段历史时期。
道国灭亡之后,有道国王族子孙与国民以故国号为姓氏者,称道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道氏正宗。该支道氏族人中后有改姓氏为路氏者,亦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塞克图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道劳·道古森氏,源出蒙古“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也就是明朝时期所称的博尔济吉特氏,是其氏族的一个分支,其在明朝初期即冠汉姓为道氏、祁氏,世代相传至今。
⑵.蒙古族道伦氏、道老土氏、道伦格日氏,汉义为“七、第七、七家”,是以排行为姓氏者,明、清时期皆有以首音之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者,称道氏。
⑶.蒙古族塞克图氏,亦称色克图氏,世居土默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iktu Hala,所冠汉姓中即有道氏。该支道氏始祖为清康熙大帝的六嫔妃之一道嫔,是当时员外郎、三等精奇尼哈番(三等子爵,满语为Jinjihafan)塞克图·多尔济之女,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生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大帝逊位,清雍正皇帝继位后晋尊道嫔为皇考贵人。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再被乾隆大帝尊奉为皇祖谨嫔。清朝中叶以后,在道嫔的家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爵号为汉化姓氏者,称道氏。
⑷.在今辽宁省阜新市的伊吗图乡,有一个地名叫他力压音道伦格日,汉义为“农家七间房”,简称“七家子”,早先为明朝时期蒙古贞部落的驻扎地名,在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年(后金大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7年),后金政权在此地建立了区域性行政机构土默特左翼旗以掌管蒙民事务,期间有蒙古贞族人指地名改冠汉姓为道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满族多罗宏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多罗宏氏,亦称都拉欢氏,满语为Dolohog Hala,汉义“有道理、老实的”,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道氏、朱氏等。
⑵.今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有一支道氏族人,按其家谱记载是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所赐之姓,可惜家谱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无法说明其得姓过程,有待进一步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