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姓起源 ①姓考:周时秦伯稻之后。
②姓氏考略:周时有稻人之官,掌治田种稻之事,其后以官为氏。
③千家姓;晋陵族。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为市,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琅琊郡:亦称琅琊国、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曾迁都至此之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县、胶南、沂水、营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废黜,后又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在唐朝时期也被废除不再。
堂号
天水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稻氏或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但人数很少,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五百位以后,在台湾省则没有,以琅琊、高密为郡望。嬴姓稻氏一族在秦朝灭亡之际,为躲避祸难,先避于祁泽(今山西祁县),后向古陶之邑(今山西平遥)迁转隐居,曾一度改为谐音的俦氏,后在曹魏时期回复为稻氏;另有渡海辗转迁逃至倭奴国者,后在九州之地生息繁衍,融入倭族,分衍成为今日本的稻本氏、稻盛氏、稻福氏、稻田氏、稻叶青氏、稻森氏、稻江氏、稻菏氏、稻滨氏等家族。
今山西省的平遥市、日本、新加坡有少量稻氏族人分布。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