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剌姓
姓氏起源
郡望堂号
迁徙分布
姓氏图腾
  •  剌姓来源
    剌姓起源
    剌姓族人的祖先是元朝时蒙古弘吉剌部族人,在《元史》等有关资料中有记载,从成吉思汗的父亲开始,成吉思汗家族与弘吉剌部族之间就有了联姻关系。  
    弘吉剌部,蒙古统一前,草原游牧民族部落。游牧于额尔古纳河、呼伦湖、贝尔湖一带。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归属于蒙古汗国。蒙古部与弘吉剌部世代有婚姻关系,成吉思汗曾与之相约“生女为后,生男尚公主,世世不绝”,因而元代皇后多出于弘吉剌部。  
    由于弘吉剌部族与成吉思汗部族之间有如同手足的关系,所以从成吉思汗孙忽必烈一二七一年建立元朝起,到顺帝一三六八年元朝灭亡,共计九十七年,经过十一个皇帝执政,十一个皇后皆为弘吉剌氏。在剌氏家谱中所指的大元皇后红甲剌氏,大概是指这十一个皇后。当然也包括成吉思汗的母亲、妻子以及儿媳等人。  
    依介休县志记载,高祖剌子成在介休任知县,为现在介休剌氏家族的第一代,至今已发展到二十三代。
  •  剌姓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高昌郡:即新疆吐鲁番地区。西汉时期有车师国,国治交河城。后来西汉在此地屯田,有著名的"高昌壁"屯田据点。此后,东汉、魏、晋,凡势力可达的时候,都设屯田于此。西晋咸和二年(丁亥,公元327年),前凉张骏于其地置郡县,名曰高昌郡,郡县制度从此在该地诞生,历经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等政权,高昌郡一直是凉州或沙洲地方政权的一个郡。高昌郡时期(公元327~443年),下设县,至少有高昌、横截、地和高宁,县下还有乡里,史籍《西凉建初十四年(戊午,公元418年)韩渠妻随葬衣物疏》中记载:"高昌郡高昌县都乡孝敬里韩渠妻"。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公元443年),沮渠无讳占领高昌郡,并以其地建立国家政权组织。之后,该政权多次易手,至南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曲嘉建立曲氏高昌王朝,该地区才得以较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曲氏仍然实行郡县制,到唐贞观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唐朝灭高昌为止,该王朝拥有田地、交河、横截、南平等四郡和新兴、宁戎、酒泉、高宁、临川、白、威神、永昌、安乐、龙泉、永安、林、始昌、安昌、盐城、柳婆和无盐等十七县。交河郡是且渠高昌时并入该国的,高昌国以郡建国,领地没有增广。曲氏高昌的地方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又不完全相同,郡与县虽然是二个等级,但并不是直接隶属关系。魏晋以降,中原诸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将东汉的州一级监察组织变成一级地方行政组织以后,实际上形成了州、郡、县三级制。隋朝统一天下,改革地方制度,取消三级制,恢复二级制。隋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逐废诸郡。隋炀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州为郡。唐高祖李渊取天下后,唐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罢郡置州,改太守为刺史。唐武德以后的州县制,在唐朝前期一直沿而未改,唐朝中叶以后曾改为交河郡。

    介休郡:即山西省介休县。介休县历史悠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春秋时期周桓王姬林二年(鲁隐公姬息姑五年,公元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曲沃庄伯伐翼州,晋国的翼侯姬愍逃奔随邑,随邑即在今介休城东,时为晋国大夫士会的食邑。周襄王姬郑十六年(晋文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姬重耳返国赏随臣,忠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介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来的"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周敬王姬匄六年(公元前514年)起,介休县历史上先后在东部建置邬县,在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嬴政时期始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期,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两朝时期皆设介休郡,后称介州,邻县灵石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属地。隋、唐两朝在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县在历史上也曾数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诸朝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1992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下文,介休撤县改设县级市,行政区域不变,依旧隶属晋中行署。现介休市总面积七百四十余平方公里,下辖七镇、三乡、二百三十二个行政村、五个街道办事处。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高昌堂:以望立堂。

    介休堂:以望立堂。 

  •  剌姓迁徙分布

    剌氏与拉氏、喇氏一样,是一个多民族的古老姓氏,不仅仅在回族中有剌氏、拉氏、喇氏,在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中也均有剌氏、拉氏、喇氏,但尤以回族居多;不过,其中的剌氏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京兆、高昌、介休为郡望。

    在文献《回教民族说》中注释,剌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临夏回族自治州,青海省,陕西省的剌家村、四川省的广元县、彭县,河北省的唐山市,实际上在上述地区以及北京市,云南省,重庆市,江苏省的南京市,河南省的开封市等地,也有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剌氏族人分布。 

查词啦(chacila.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5 查词啦 chacil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