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文献】
湖北公安、石门陕氏续修族谱十五卷,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始修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珞瑜路39号同兴公司。
【历史名人】
陕文光
陕文光(公元1904~1940年),回族;山西五台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炮兵第二十六团第三营营长,抗日英烈。陕文光在山西学兵团炮兵科毕业,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一军炮兵第二十六团第三营,炮兵上校。
1937年抗日战争兴起,陕文光时任炮兵第二十六团第三营营长。炮三营编制有三个炮兵连,装配有日造三六式山炮十二门,骡马一百余匹,官兵三百六十余员,携弹一千余发。
1937年9月25日,炮兵第二十六团开赴忻口前线参战,9月29日,炮三营抵达前线,配署第六十一军参加作战,提供火力掩护。炮三营驻扎在忻口东山的山圪脑,与后勤驻地相距五华里。10月9日,第六十一军与日寇接战,炮三营的三六式山炮射程只有三公里,所以不得不将阵地贴近火线。日口发现国军山炮阵地接近火线,即组队突袭。陕文光亲率炮兵以步枪手榴弹还击,保护阵地,打退日寇十余次冲锋。寇军曾一度逼近到阵地前百米,陕文光以开花弹零距离射击,终于将日寇击退。阵地前日寇横尸二百余具。陕文光当时腿部中弹重伤,仍坚持指挥。
1937年11月1日,炮三营奉命转进,此时全营已损失山炮九门,官兵伤亡二百三十余员。陕文光放弃了最后三门山炮,率残部一百二十余员退往山西临汾地区整修。陕文光到达临汾时,腿部创伤因没有得到实时处理而感染,为了让陕文光休养,炮兵司令部将陕文光调为炮兵干部团第一营营长,驻扎在陜西洛川地区,负责教育工作。
1938年,陕文光因伤重入第八十二兵站医院休养,后调任吉县第八十二兵站医院院长。
1940年3月,因伤口恶化,陕文光伤逝于第八十二兵站医院,终年三十六岁。
陕直顿
陕直顿(公元1938~今),云南昆明人。著名教育家。196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全国优秀教师。现任云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数十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研究成人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编著出版《云南大学成人教育管理》一书;发表论文十数篇,其中《中国继续教育的特色、困难与对策》被收编成书向海内外出版发行。曾出访美国考察成人教育,参加香港“持续教育发展国际研究会”。
陕辉前
陕辉前(公元1941~今),字恢岍;重庆合川人。著名现代书画家。196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四川省美协会员,宜宾市美协副主席、副研究馆员。擅长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有的破纪念馆和国内外人士收藏。传略及作品编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世界书画铭录》等辞书画集。
陕俊平
陕俊平(公元1963~今),著名中医学专家,陕氏药刀疗法发明人。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任职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客座教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成功举办了四十二期“药刀靶向微创治痛临床经验”推广学习班。从医近三十年,曾从事麻醉、疼痛专科、外科,现从事骨科专业。经多年钻研、总结,在开放性手术基础上发明了药刀靶向治疗新技术,并获国家专利及发明者协会银奖。出版学术著作:<<;中国药刀学>>;《临床麻醉治疗学》、《麻醉治疗学》、《中国骨科新技术》、《百病疼痛自测自疗》《中医微创技术》等医学专著部;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其中两篇在国际上获得优秀论文奖,数篇获国内优秀论文奖。陕教授临床中擅长于颈肩腰腿痛的药刀、注射、埋线、推拿、手术治疗,于1999年开始在陕西医学会、北京中医药大学、百川健康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举办四十三期药刀疗法学习班,理论结合临床,现场病例操作,为临床大夫提供一种新的诊疗方法及思路,多年来获得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药刀靶向治疗学是从现代解剖、生理病理、生物力学、中西医结合微创外科角度发展起来的治疗骨伤疼痛性疾病和某些内科疑难杂症之新方法。是针灸、注射、微创松解、磁化药栓植入治疗相结合的产物。外加准确痛点检查、探查和探针导航,使药刀治疗靶向微创化,具有“简、便、准、验、廉、安全、创伤小、痛苦小、疗效可靠”的优点,具有较强实用性,科学性。可作为外科、内科、疼痛科、理疗科、针灸科、中医科、推拿科等医务人员选择性医疗方法。
陕学彬
陕学彬(公元1964~今),湖北公安人。1984年10月参加工作,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斗湖堤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公安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1984年10月~1987年10月任杨家厂区五洲乡副乡长;1987年10月~1988年10月任杨家厂镇政府办公室副主任;1988年10月~1990年1月任杨家厂镇五州管理区主任。
1990年1月~1993年11月任杨家厂镇副镇长;1993年11月~1995年2月任杨家厂镇党委副书记;1995年2月~1996年12月任麻家口镇镇长、党委副书记;1996年12月至今任斗湖堤镇镇长、党委副书记。
1988年被评为公安县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公安县劳模,麻豪口镇被评为先进集体。
陕阳忠
陕阳忠(公元1979~今),安徽芜湖南陵人。现任高等院校展示会组委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大学招生指南》丛书主编,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教育中介机构工作委员会理事。
【陕姓文化】
周召分陕
“周召分陕”,是以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为分界线,把西周王朝的统治区划分为东西两大行政区,由周王朝的开国重臣“分陕而治”。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称作“立柱为界”。据史籍《左传·隐公五年》记载:“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周召分陕石柱
“周召分陕石柱”原立于陕塬(今河南陕县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期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考验其字,属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所勒。今名漫漶,字剥蚀脱落不可复识。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周召分陕石柱”北移至陕州民众教育馆。1957年因三门峡大坝蓄水,陕州城属淹没区,移至人民公园。1967年移至市图书馆。1977年移至文化宫。1981年移石于三门峡博物馆,当时石柱位于院子正中间,1988年移到车马塑像展厅门口的水池旁保护收藏。2005年7月20日,采用封闭式保护。据历史学、考古学、地质学专家考证,“周召分陕石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一块界石。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河南省陕县以西的地区。元、明两朝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周、召二人“分陕”后,派族中贵族前去管理,称为“分陕之重”,即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其后裔子孙遂以“陕”为姓氏,称陕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