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氏仪
(生卒年待考),字子羽,本姓©氏,字讹为氏氏,后改名是仪;北海营陵人(今山东潍坊昌乐)。著名三国时期孙吴国大臣,是氏鼻祖之一。氏仪初为一个小县吏,后在北海郡为吏。当年北海太守孔融曾经对氏仪开玩笑,说:"氏字是'民'字'无上',可改为'是'"。于是,氏仪因此就真的就改称"是"氏,遂称"是仪"。氏仪曾一度依附于汉高祖刘邦之孙齐孝王刘将闾的直系亲族、扬州刺史刘繇,避乱于江东。后来氏仪迁徙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当时孙权正好承摄大业,欣赏氏仪的文章才华,特征其为官。
从此,氏仪成为孙权的亲信,与胡综、徐详三人专典军国密事,拜骑都尉。三国初期,孙权属下大将吕蒙为了夺回被刘备霸占的荆州,准备袭击荆州守将关羽,孙权因此有些迟疑,便向氏仪征求意见。氏仪则认为吕蒙的主意不错,劝孙权从之。后氏仪跟从吕蒙成功地击败关羽,夺得荆州,因功拜忠义校尉。当时氏仪陈谢,孙权则豪爽地说:"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 孙吴政权既定荆州,立都武昌,拜氏仪为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孙权一直要将兵权授予氏仪,但氏仪其人极有自知之明,认为自己非帅材,固辞不受。孙吴黄武中期(公元226年左右),孙权派遣氏仪到皖地(今安徽)引诱曹魏政权的陈留太守刘邵,发动了北伐战役,由诱引刘邵曹操属下大将曹休。曹休果率兵马前来,氏仪挥军大破之,功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外总平诸官,兼领辞讼。后来,孙权又令氏仪督导诸大臣勤于书学。
后孙权大驾东迁建业(今江苏南京),太子孙登留镇武昌,孙权特意留下氏仪辅佐太子。太子一直对氏仪非常尊敬,每事皆先向氏仪咨询,然后施行。后进封都乡侯。再后随从太子回到建业,复拜侍中、中执法,平诸官事、领辞讼如旧。不久,孙权的一个心腹、专门从事秘密督察的典校郎吕壹诬污蔑江夏太守刁嘉出言不逊、诽谤国政,孙权因此大怒,将刁嘉下了大狱,并追查同党,一时之间闹得人心惶惶。由于大臣们皆畏惧吕壹,因此纷纷都附和着说的确听到了刁嘉诽谤国政的话,而在当时,只有氏仪独自回答从无所闻。孙权生气,很严厉地询问氏仪,周围大臣们都为之屏息。
氏仪坦然地回答:"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孙权听后大为感叹,遂舍之,不但不怪罪氏仪,而且连刁嘉也因此得免无罪。在蜀汉政权丞相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来后,孙权垂心西州,派遣氏仪出使蜀汉,申固盟好。氏仪圆满完成了使命,后拜尚书仆射。在南、鲁二宫初立之时,氏仪以尚书职领鲁王太傅。后来氏仪嫌二宫相近切,乃上疏曰:"臣窃以鲁王天挺懿德,兼资文武,当今之宜,宜镇四方,为国藩辅。宣扬德美,广耀威灵,乃国家之良规,海内所瞻望。但臣言辞鄙野,不能究尽其意。愚以二宫宜有降杀,正上下之序,明教化之本。"书三四上。因此世人赞叹其"氏仪为太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 氏仪一生勤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财足自容。当时,氏仪的邻居中有起建大宅者,孙权外出望见,就问那起建豪华大室者是谁?左右回答:"好象是氏仪家。"孙权当即摇头说:"氏仪历来勤俭,肯定不是他。"旁人不信,下去一打听,果然是别人家盖的新房大宅。其见知信如此。氏仪在生活上服不精细,食不重膳,由于经常拯赡贫困,因此家无储畜,清茶淡饭而已。孙权闻知后,突然亲自跑到氏仪家求见其蔬饭,并亲口尝之后大为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
但氏仪累次辞让,辞不掉就以恩为戚。孙权为帝之后,身边臣子们时时有所进达,使未尝盲人之短。然而孙权也常责备氏仪以不言事,无是所非。氏仪巧妙地回答道:"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畜,上干天听。" 氏仪一生从事国政长达数十年,未尝有过。那位典校郎吕壹历来好诬告其他将相大臣,还擅长连坐牵罪数人,却唯独无法污蔑氏仪。孙权因此感慨道:"使人尽如氏仪,当安用科法为?" 氏仪后来年老寝疾,临终前遗嘱要"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终年八十一岁。
氏叔琮
(公元?~904年待考),本为氐叔琮,讹称氏叔琮;河南尉氏人。著名唐朝末期将领、后梁政权开国大将,氐叔氏、氐氏、氏叔氏、氏氏鼻祖之一,以帮替朱全忠弑君灭唐而闻名于史。氐叔琮,本姓氐氏,行三,因称叔琮,"叔"是行三代称,非其名字或姓氏。唐朝末期僖宗李儇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氐叔琮应募为骑兵。最初,他效力于当时的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朱温)的亲腹将领庞师古麾下。
因其壮勇沉毅,胆力过人,所以得到不断提升。朱全忠曾与黄巢起义军大战于陈、许二州,氐叔琮在作战中十分勇猛,功出诸校,因此朱全忠对他非常器重,自行伍间把他提升为后院马军都将,而氐叔琮因感激朱全忠的知遇之恩,亦终生唯其命是从。当时,朱全忠与其它藩镇连年征战,氐叔琮每次都身当矢石,奋不顾命,以累功升为指挥使、许州刺史和检校右仆射。在朱全忠率军进攻襄阳之时,氐叔琮曾一度作战失利,结果被降为阳翟镇遏使,但后来又因抵御李克用的后晋军有功,再升迁为曹州刺史。
唐昭宗李晔天复元年(公元901年),朱全忠命氐叔琮领大军攻拔泽、潞二州,氐叔琮乘胜引兵北掠太原,打了李克用一个措手不及,掠获颇多,受到朱全忠的嘉奖。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朱全忠屯军于岐下,后晋军乘机潜袭绛州。当时朱全忠前军不利,而后晋军恃胜攻临汾,氐叔琮则率部严设备御,并于军中选壮士二人,深目虬须,貌如沙陀者,令伏于襄陵县牧马道间。后晋军见之不疑,二人因杂其间,伺隙各擒一人而归。后晋军将士大惊,且疑有伏兵,遂退据蒲县。随后,朱全忠命朱友宁带兵数万赴援,皆归氐叔琮节制。氐叔琮认为后晋军将退,潜师截其归路,遇后晋军游骑数百,尽杀之;接着攻其寨垒,拔之,斩获万余众,夺马三百匹。朱全忠听说后,大喜之下对谓左右人说:"杀蕃贼,破太原,非氏老不可!"氐叔琮乃长驱收复汾州,与后晋军转战直抵并州。朱全忠称其为"锐将"。回师后,氐叔琮以其功奏加检校司空,自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李克用不敢以兵侵轶。按史书的记载,氐叔琮本人养士爱民,甚有能政。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氐叔琮为鄜州留后,后领保大军节度使、检校司徒。当朱全忠强迫唐昭宗东迁时,就专门调氐叔琮为右龙虎统军,以卫洛阳。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农历8月,氐叔琮与朱友恭(李彦威,寿州人,成为朱全忠义子后改姓名)一同受朱全忠的密旨,在大内弑杀了唐昭宗。史书记载:氐叔琮、朱友恭等率兵上百人闯入宫内,杀唐昭宗之妃数人,唐昭宗闻讯,绕柱欲逃,仍被杀死。朱全忠得知唐昭宗被弑之后,假装震惊,大哭说:"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随即下令杀朱友恭。朱友恭临刑前惨声高呼:"卖我以塞大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朱全忠的亲信顾廷范在一旁冷冷地说:"勉之,公行自及。"朱友恭死后,还其原姓名。而后朱全忠为了撇清自己,掩人耳目,先降氐叔琮为白州司户(今广西玉林博白),之后在农历10月再逼迫氏叔琮在白州自尽了。
本书按:在隋、唐朝时期,以齿序排行为名字者甚多,例如众所周知的唐高祖李叔德(李渊)、长平肃王李叔良(郇王李祎之子)、胡国公秦叔宝(秦琼)、黄门侍郎陈叔达(陈子聪)、安南刺史梅叔鸾(梅玄成)、灵昌郡太守许叔冀、东川节度使王叔邕、深州诸道行营节度使杜叔良、太常少卿韦叔夏、京兆尹郑叔则、尚书吏部员外郎郑叔清、大学士许叔牙、太平教授潘叔度(潘景宪)、晋陵太守殷叔道、晋南平太守留叔先、御史萧叔和、地理学家李叔布、金部员外郎蔡叔宝、洪州别驾王叔政、行军司马董叔经、医学家徐叔向、内供奉窦叔向(窦遗直)、政治改革家王叔文……等等,以及这位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氐叔琮),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