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包结虑驼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罗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包结虑驼部,亦称包杰鲁特氏,到明朝时期演变为博罗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山西等地部分地区)。后有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olote Hala。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博罗特氏,在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包氏、福氏、罗氏、郑氏、博氏、鲁氏等;皆世代相传至今。
郡望
察哈尔:古称“多罗特”,清朝初期称“张垣特区”,后以察哈尔蒙古部落命名。是民国时期的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宋、元两朝时期,该地区称察哈尔路,归属蒙古察哈尔万户所辖,其时地域包括河北、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等地部分地区,主体地域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清朝时期,察哈尔只是一个特区,治所在张垣(今河北张家口)。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公元1761年)农历11月,满清朝廷设置了察哈尔都统署,辖察哈尔蒙古部下的十二旗群,总领旗兵,不理政事;翌年建察哈尔都统署。察哈尔都统由历代满清皇帝特简(选拔),皆由满族人担任,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臣,是清廷在全国仅设的三处都统署之一。察哈尔地区正式建立省制于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治所在张家口(时称张家口厅)。著名的张自忠将军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六个旗和十一个县,即张北、多伦、沽源、商都、宝昌、康保、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民国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察哈尔成为一个省,兴和、陶林、集宁、丰镇和凉城划入绥远省,并自河北省口北道宣化府划入以下十县:宣化、赤城、万全、怀来、蔚县、阳原、龙关、延庆、怀安、涿鹿,各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3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将军和吉鸿昌将军在张家口成立,但自民国二十六~三十四年(公元1937~1945年)被日寇占领,期间成为大蒙奸、蒙古苏尼特右旗亲王察哈尔·德穆楚克栋鲁普(德王)统治的伪蒙疆之一部分,其王庥(德王府)设在张家口城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也有部分地区划入北京市和河北省。
伊 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之名载入史籍《汉书》。最早见于史册的伊犁民族是塞族人。伊犁塞组人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氏族部落集团,他们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并且在伊犁形成了具有国家性质的集团,伊犁塞人广泛活动于伊犁河南北两岸和三大支流为主的河谷草原地带,大量的考资料表明,伊犁河上游地区是伊犁塞人的中心活动区,伊犁塞人广泛使用青铜器,创造了伊犁青铜器时代的文明,尼勒克县、昭苏、特克斯、新源、巩留、尼勒克、察布查尔等地出土的青铜武士像、三足铜斧、四兽足铜盘、等精美的铜制器皿等说明伊犁塞人具有很高的铸造技术。伊犁塞人后来与乌孙人相融合,对乌孙的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西魏废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历史上著名的突厥汗国在伊犁河城建立。古代的伊犁,包括伊犁河流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地理上,环天山而立,与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隔天山相望,被称为伊犁盆地。伊犁是草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它同新疆和中亚的历史息息相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伊犁是草原民族的重要活动地域,在清朝中叶以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作为新疆的军事政治中心,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伊犁”之名,是清朝时期正式确定的,据《西陲总统事略》记载:“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1755年)年平定准噶尔,定名伊犁,盖取《唐书》伊丽水而名之。”今天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祖国的西北边陲。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奎屯直辖市全州共有二十四个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中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三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四百一十万,有哈、汉、维、蒙、锡伯等四十七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汉族占45.2%,维吾尔族占15.9%,回族占8.3%,蒙古族占1.69%,锡伯族占0.83%。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堂号
张垣堂:以望立堂,亦称察哈尔堂,或称口外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博罗特氏复姓是蒙古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共有姓氏,历史悠久,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包氏、金氏、福氏、罗氏、郑氏、博氏、鲁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察哈尔、伊犁为郡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