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人口约一百一十万七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9%左右。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莘国),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
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郡治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
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
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
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
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盛。
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
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具体分布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高河乡宋庙村大部分姓辛。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眉村镇北眉村除入赘和少数袁、齐、王姓外其余全部姓辛
山东省莱阳市姜疃镇西路格庄村有辛姓存在,为村中第二大姓。
山东省莱阳市大夼镇韶格庄村全村均姓辛。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安临站镇大辛庄、五丰村、邓家庄大多数姓辛,附近乡镇及东平县、汶上县也有同族辛姓,始祖辛有成。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侯营镇田庄村辛姓人数众多。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柘汪乡辛家沙村,全村姓辛,八十年代全部迁至甘县村。
河北保定安新县淀南镇几乎家家姓辛,人数众多。
陕西凤翔陈村镇庞家务村全村人姓辛。
陕西扶风段家镇青龙村一组全村人姓辛。
陕西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村全村人姓辛。
河北省邯郸县代召乡东张策后村大部分辛。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泊口乡蒋西村大部分姓辛。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昌乐交汇地区辛兴村牛沐村寺前村(辛应乾15代),除入赘外全部姓辛。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鄌郚镇南良村大部分姓辛(安丘辛氏支族,辛宽福后人)。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大辛家村全村人姓辛。
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以辛为姓的。
山东省海阳市黄崖村、大辛家村两村均曾为乡政府驻地。其中黄崖村、辛家夼村、书院村基本无杂姓,全村姓辛;海阳市行村镇马家庄村辛姓家族占2/3,即墨市曹家屯、招远市北朱家村、海阳市靠山村辛姓史上和辛家夼村同宗。
山东省高密市大牟家镇大辛家村全村人姓辛。(据老一辈人说是潍坊安丘迁徙过去的,祖上是三兄弟辛龙,辛虎,辛豹。全村人90%姓辛,除入赘和李姓迁徙)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仙庄大多数姓辛。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牡丹镇有辛家山、辛家沟等同姓村,全镇有七八百户人家姓辛。相传(家谱载)始祖为西汉破羌将军辛武贤;又传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由六家兄弟繁衍至此。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华岐乡政府驻地为辛大村,是辛姓聚居村落。
重庆市北碚区静观镇辛家塆,除入赘外全部姓辛。
河南省沁阳市柏乡南寻村,南东大队几乎全部为辛姓。
河南省方城县二郎庙乡官湾村,辛姓人数占村庄一半。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红庙屯村大部分居民姓辛,此地辛姓为罕见姓。
山东省临清市魏湾镇辛道村绝大部分居民姓辛。
山西省原平市解村乡上院村有一半居民姓姓,据老人传都是从洪洞大槐树迁移过来的。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辛寨大部分居民辛姓辛。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辛店屯(现已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村)辛姓为第一大姓。据祖碑记载,为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徙而来,由辛家三兄弟繁衍至今。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高河乡宋庙村大部分姓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