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劝学》,作者荀子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 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在人性问题上,他认为人性 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荀子的文学思想是注重实用,提倡质朴。今存《礼》、《知》、《云》、《蚕》、《箴》五首小赋。《荀子》共十二卷,大多数为荀子的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主张、治学方法、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著名的注释有唐杨倞的《荀子注》和清 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原文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并不是鸟巢不牢固,而是所栓的芦苇(太脆弱了)的缘故。西方有种叫“射干”的植物,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这种树的树干能长得很高,它所生长的位置就是这样啊。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注释
苕:芦苇的花
以羽为巢:为,做,营造
而编之以发:以,用
而临百仞之渊:临,面对,对着;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
系(jì),栓,结
渐,是浸入,淹没,浸泡的意思
庶人,就是下人的意思,和君子相对的
其质非不美也,其,就是“它的”意思
主旨理解
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