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俗造句
1、习俗道德包含着公共生活行为的价值判断,大多数的习俗道德并非由明文规定,做的时候也是习以成俗。
2、广州周街都是凉茶铺,广州人代代流传、相习成俗,时至今天,凉茶仍然是广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
3、而设教兴学是化民成俗、巩固国家的百年大计,必须以养民为先,养之而后教之。
4、化,敎行也;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化民成俗。
5、此教规由西山人定立,天赐子皆能遵行不悖,那些半道入教的中土之人仍沿用土葬,相沿成俗,虽有悖于规制,然追究者绝少。 网
6、以至后来周边百姓相沿成俗,只要是离家出远门,即使是选择陆路交通,也要赶来谒庙,点一炷平安香。
7、应该说,行善过年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农历新年期间,施贫济老、扶危济困相习成俗。
8、还每隔三天,由教师带他们到市街去一次,观摩风土人情,以起到“化民成俗”的作用。
9、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10、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11、……削发一事,本朝已相沿成俗,尔等毋得不遵法度。
12、学校教育是国家培养人才、化民成俗的重要手段,是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13、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必成俗学。
14、“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二语,可以为“明明德”之注脚;化民成俗,近悦远怀三语可以为“新民”之注脚。
15、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16、这里的人们哀悼亲人,在万木丛林中选柳为伴约定成俗,柳扮演了另样的角色。
17、又比如,船山以包拯为例,强烈批评酷吏激起百姓之戾气,强调“养天下之和平”,指出政治之最终目的乃是化民成俗,养百姓和平之气,这是政治的出发点。
18、然欲以化民成俗,请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19、其实,茶叶文化的浸渗或吸收到婚礼之中,是与我国饮茶的约定成俗和以茶待客的礼仪相联系的。
20、化,敎行也;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化民成俗。
21、这是一种舛戾的风气,怎么都顺手牵羊般地借一句唐诗来作文章文集的题名,古人是绝不会这样没自尊的,"五四"时期未见有无聊如此者,弄雅成俗何其酸腐惫赖,诚不知谁是始作俑者。木心
22、此教规由西山人定立,天赐子皆能遵行不悖,那些半道入教的中土之人仍沿用土葬,相沿成俗,虽有悖于规制,然追究者绝少。
23、集合住宅的设计,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可以抛开约定成俗的市场制约,回到生活,回到土地,回到单纯。
24、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25、所谓才生于世,穷达惟时;而风liu遂往,驰骛成俗,媒孽夸炫,利尽锥刀,遂使官人之门,肩摩毂击。
26、在百年师大赋中,赫然在目的一句话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27、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民间力量,就是指这种俗民对于约定成俗的事象进行自觉维护的力量。
28、关于前者,我只懂得记住和实行常规行为中约定成俗形式的艺术。
29、后魏及齐,风牛本隔,殊不寻究,遥相师祖,故山东之人,浸以成俗。
30、由于它是佛教圣树,东南亚佛教国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绕树礼拜,沿习成俗。
31、且法令苛酷,赋敛烦重,强臣豪族,咸执国钧,朋党比周,以之成俗,贿货如市,冤枉莫申。
3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33、然欲以化民成俗,请于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3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35、关于前者,我只懂得记住和实行常规行为中约定成俗形式的艺术。
36、官学作为化民成俗、长育人才之地,在两宋学校教育发展史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37、船主为了答谢唱戏的补船之恩,决定不收渡费,以后便相沿成俗。
38、习俗道德包含着公共生活行为的价值判断,大多数的习俗道德并非由明文规定,做的时候也是习以成俗。
39、我们暂停在语义的层次换句话说,暂停在语词约定成俗的地方。
40、与主流儒学经院化、精英化、脱离了大众不同,非主流儒学即乡间儒生则承担起儒学普及与教化大众、化民成俗的工作。
41、要尽量消除研究生的防范意识和抵制意识,让其在自然状态下接受教育,以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42、直取其清谈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
43、人,方有性,性州异;教成俗,俗州异,道化俗。
44、此教规由西山人定立,天赐子皆能遵行不悖,那些半道入教的中土之人仍沿用土葬,相沿成俗,虽有悖于规制,然追究者绝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