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脘造句
1、中医拔罐可选择后背的脾俞、胃俞穴,以及腹部的中脘、下脘穴,肚脐的神阙穴和肚脐两旁的天枢穴。
2、结论:“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
3、近来有关研究表明,艾灸中脘、脾俞、肝俞、足三里等相关穴位,可以防治肝气不足、肝肾阴虚、肾阳虚,充实肾精肾气,从而达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
4、中脘是腑的会穴、胃的募穴,曲池是大肠经的合穴,天枢是大肠的募穴,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这4个穴位合用,能够理想地调节肠腑功能,降浊消脂。
5、中脘穴为胃的募穴、又为腑会之所。
6、太白,培补土行的本源之气;募穴:章门、中脘,按摩或艾灸均可。
7、除了拔罐,艾灸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所以同样可以使用艾灸祛湿,专家推荐了几个穴位,分别是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穴、解溪穴。
8、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
9、结论中脘浮线治疗慢性胃炎具有选穴少,操作容易,使用方便,疗效确切的优点。
10、虚掌叩打肚脐上下两线的上脘、中脘、下脘穴和气海、关元穴。
11、中脘穴又名胃脘穴,是阳明胃府的募穴。
12、肾俞、志宝、飞扬、太溪;膻中、鸠尾、中脘、肩俞、气海、复溜、三阴交。
13、方法对小白鼠后海穴、中脘穴、腹腔注射百日咳疫苗观察其免疫力。
14、胆俞、心俞、中脘、下脘、滑肉门、足三里等,每伏酌选6个穴位进行贴敷。
15、有一次,“汉听”考察“胃脘”一词,郎永淳顺口解释,“胃脘”分“上脘”、“中脘”、“下脘”,唤起了观众对他“中医老本行”的记忆。
16、由气冲穴到任脉的曲骨穴经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到天突。
17、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疼痛科主任胡斌说,若感烧心,有个简单的办法,即按摩中脘穴、足三里穴以及厉兑穴等穴位,能够有效缓解烧心的症状。
18、大椎、脾俞、肾俞、命门、身柱、中脘、下脘等穴位,每伏酌选6个穴位进行贴敷。
19、脾俞、胆俞、心俞、中脘、下脘、滑肉门、足三里等,每伏酌选6个穴位进行贴敷。
20、轻摩肚脐一分钟:用双手掌心交替轻摩肚脐,因肚脐上下是神阙、关元、气海、丹田、中脘等各穴位所在位置,尤其是神阙能预防和治疗中风。轻摩也有提神补气之功效。
21、针对亚健康状态人群多取大椎、神阙、足三里腧穴,并根据证候配以中脘、脾俞、肾俞、命门、三阴交、太溪等实施艾灸调治。
22、脾俞、肾俞、志宝、飞扬、太溪;膻中、鸠尾、中脘、肩俞、气海、复溜、三阴交。
23、脾俞、胃俞、大肠俞、肺俞、天枢、水分、滑肉门、中脘、气海、带脉、足三里、丰隆、曲池,可用抽气罐或火罐拔以上穴位。
24、多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25、当然,在选取穴位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会取穴足三里、内关、上脘、中脘等。
26、治疗选取中脘、丰隆、厉兑、隐白穴,头晕呕吐加内关、合谷穴。
27、风门、大椎、脾俞、肾俞、命门、身柱、中脘、下脘等穴位,每伏酌选6个穴位进行贴敷。
28、艾灸时选穴肝俞、脾俞、三焦俞、梁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采用温灸法与回旋灸交替在胃腹部的位置行灸。
29、常用的穴位包括如百会、风池、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俞、肾俞、脾俞、膈俞等,另外,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减配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