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史造句

更新时间:

1、晋帝复申前令,授太傅、扬州牧,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加前部羽葆、鼓吹,置左右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四人,封第三子义隆为北彭城县公。

长史

2、当时整个那密河沿岸都向大唐效忠,被叫做康居都督府!我家还有人做过康居都督府的长史,负责宣扬大唐教化。

3、两军相近时,蜀将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

4、整个事件的进程中,在其身边始终可以看到长史公孙宏与舍人歧盛这两个人,目前所能见到的史籍中,有关这两人的记载并不多,但从字里行间却反映出这两人所起的作用颇为重要。

5、后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

6、长史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庄青翟的人。

7、两表递入成都,后主方得李福还报,说是丞相亮寿终,免不得悲恸逾恒;忽又接得延仪二人的讦奏,心下大惊,急召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入示二人表文,询明顺逆。

8、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9、为右屯垦将军屯垦若羌楼兰三郡三十八县、着薛振西域长史府将兵长史,统帅原先行军诸营官兵。

10、长史大人谬赞了,我也就一把子力气而已。

11、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12、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指日而待也。

13、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4、总管、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暢,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并运筹千里,勇冠三军,击剑则截蛟断鰲,弯弧则吟猿落雁。

15、接着,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举荐说,侍中郭攸之、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人都是坚贞忠直,能够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16、有一次他到长史吴佑家“赁舂”,以慧眼识人著称的吴佑与他交谈,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成语“杵臼之交”即由此而来。

17、两军相近时,蜀将姜维和长史杨仪命蜀军反旗鸣鼓做势佯攻,司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军入谷然后发丧。

18、本为南阳次门,安北将军赵伦之镇襄阳,襄阳多杂姓,伦之使长史范觊之条次氏族,辨其高卑,觊之点越为役门。

19、即令刘山阳率精锐3000人,会合荆州长史萧颖胄部袭杀萧衍。

20、毛仲男太子仆守贞,贬施州司户;太子家令守廉,贬溪州司户;率更令守庆,贬鹤州司仓;左监门长史守道,贬涪州参军。

21、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22、设置府署,属官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西曹掾、东曹掾及其他曹掾吏。

23、当时整个那密河沿岸都向大唐效忠,被叫做康居都督府!我家还有人做过康居都督府的长史,负责宣扬大唐教化。

24、当时整个那密河沿岸都向大唐效忠,被叫做康居都督府!我家还有人做过康居都督府的长史,负责宣扬大唐教化。

25、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暢,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并运筹千里,勇冠三军,击剑则截蛟断鰲,弯弧则吟猿落雁。

26、从事中郎汉魏时,三公及将军府均设从事中郎,职参谋议,为在长史、司马下。

27、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水上。

28、六月,江南长史崔和携女上殿告穆妃私罚之罪,朱显怒,使人囚之。

29、长史徐学颜战死;大学士贺逢圣则用船载着家人赴墩子湖,沉湖自杀;楚王朱华奎被俘。

30、呵呵,你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这人是太守门生,却是个商贾出身,数月前买了朱老四的院子,前几日还做了市掾,看来咱这长史是有求于人。

31、直到城陷前没多久,楚王才拿出钱来招募承天、德安的溃兵,号称楚府兵,由楚府长史徐学颜统率。

32、建安十六年,吴主孙权接到长史张弘遗笔,说秣陵有帝王之气,请速迁都。

33、反的罪名,免掉新蔡王司马晃的王爵,为打击殷氏、庾氏,著作郎殷涓、太宰长史庾倩、掾。

34、太祖辟矫为司空掾属,除相令,征南长史,彭城、乐陵太守,魏郡西部都尉。

35、上柱国、总管、齐国公孟让,柱国、历城公孟暢,柱国、绛郡公裴行俨,大将军、左长史邴元真等,并运筹千里,勇冠三军,击剑则截蛟断鰲,弯弧则吟猿落雁。

36、测性沉密,少笃学诣,仕魏,位司徒右长史,尚宣武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

37、长史郑子湛,子华亲友也,见侮骂,遂即去之。

38、王琳军至长沙,镇南府长史裴政请间道先报江陵,至百里洲,为魏人所获。

39、李都尉与杨长史正押吕布前来。

40、参将崔文荣、长史徐学颜战死;大学士贺逢圣则用船载着家人赴墩子湖,沉湖自杀;楚王朱华奎被俘。

41、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42、文约先生,你领程长史率本部兵马扫荡诸县,为大军提供粮草,另外我命俄何与烧戈领本部万人助你。

上一篇: 控制系统造句 下一篇: 天人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