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造句
1、新闻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等重要评论形式,也包括编者按语、短评、专栏评论、述评以及杂文随笔,后者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广义的言论。
2、一曰书启,即书信;二曰碑记;三曰赋;四曰杂文。
3、鲁迅的杂文都短小精悍,内容深刻,很有战斗力。
4、鲁迅杂文锋芒逼人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
5、在杂文方面,没有人可以与鲁迅分庭抗礼。
6、而“随感录”这一讲究时效和新闻性的杂感类文体,就成为现代中国杂文的雏形,并促进了现代杂感类文学的发展。
7、遗憾的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杂文作者,不但不是批评家,反而只会写那些表面、肤浅、陈套的东西。
8、鲁迅先生的杂文,含义极深,真可谓一字千金。
9、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何满子、冯英子、黄秋耘、老烈、牧惠、谢云、舒展、蓝翎等杂文宿将先后离我们而去。
10、王俊老师每幅画其实本是一首诗,或一篇杂文,或一句禅语,心神领会方得其味。
11、鲁迅的杂文像一颗颗重型炮弹攻击着敌对营垒的黑暗和反动。
12、鲁迅的杂文有时正言厉色,有时嘻笑怒骂,但都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13、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何满子、冯英子、黄秋耘、老烈、牧惠、谢云、舒展、蓝翎、李汝伦、陈泽群、王大海等杂文宿将先后离我们而去。
14、鲁迅先生的杂文鞭辟入里,深得春秋笔法的要义。
15、玉清凤现在倍感神清气爽,自然不介意多听一些杂文趣谈。
16、鲁迅的杂文,不但自成一家,而且足以千秋不朽。
17、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内容。
18、鲁迅的一些杂文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19、后来有人以为此理亘古不变,以致写文章,哪怕是千字文,也要体现这九与一之比,劝百讽一,弄得杂文难写,不少人还因此罹祸。
20、比较柏杨与“幽默大师”鲁迅的杂文创作,在幽默运用上二者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兼而有之。
21、鲜明的形象性使鲁迅杂文起到了一剑封喉、寸铁杀人的致命功效,使被批判和讽刺者的丑态尽现无遗,并使他们感到作假的困难。
22、本版面鼓励原创,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体裁不限,题材不限,字数1500字以内。
23、在大多数作家眼里,写杂文时评是雕虫小技,历来是壮夫不为。
24、他爱好现代文学,尤其喜爱鲁迅杂文别树一帜的风格。
25、可巴人却不作如是观,他认为:杂文的存废,不在于杂文的体裁、风格与笔调,如果,这世上不缺乏战士,则总会随兴所至,拿起这杂文的武器来。
26、中华文化四千年,源远流长人夸赞。朝代更替不间断,文化多样难言传。诗词歌赋样样有,书法绘画件件精。小说戏曲流传广,经典杂文笔力锋。世界母语日,爱我中华,说好中国话!
27、鲁迅后期杂文,除与早期杂文所共有的高度的典型性,严密的逻辑性,生动的形象性,深刻的讽刺性,不同流俗的趣味性和语言的高度精练、准确、幽默以外,主要是部分杂文因“钻网”斗争的需要而写得隐晦曲折。
28、他常为晚报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杂文。
29、这部杂文选集,纵笔挥洒,渴骥奔泉,语澄心密,微言大义,营构了旷达疏宕、通透畅融的慧境,呈具“补察时症,泄导人情”的功效。
30、在我看来,建新兄写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的功夫,不逊于他的杂文小品,似乎更有慧心灵性在其中。
31、鲁迅先生的杂文短小精悍。
32、人民文豪鲁迅的杂文,深刻尖锐,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步一时。
33、随着大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奇篇杂文在无数大小报纸上出现,整个香江无论是看不看报的市民,也都开始对“林静”。
34、杂文的言语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
35、鲁迅的杂文一向锋芒逼人。
36、后来有人以为此理亘古不变,以致写文章,哪怕是千字文,也要体现这九与一之比,劝百讽一,弄得杂文难写,不少人还因此罹祸。
37、另一方面,我将避免谈论细节,不会装载这篇杂文在上百的暂短和立即易被忘记的关于名字、题目和标题。
38、有人说,鲁迅是杂文,胡适是评论;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让人看到真性情,也看到癫狂,唯有水,才是日常所需,是真生活。熊培云
39、鲁迅用尖锐的杂文揭穿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竟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40、这部杂文选集,纵笔挥洒,渴骥奔泉,语澄心密,微言大义,营构了旷达疏宕、通透畅融的慧境,呈具“补察时症,泄导人情”的功效。
41、我的那篇1500字杂文,费了不少精力与口舌,最后也只追到区区几十元,又被他们大大打了折扣,忽悠了一次。
42、鲁迅先生听到爱国青年遭受反动派杀害的消息,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一篇篇战斗的杂文。
43、唐调露二年,刘思立为考功员外郎,以进士试策灭裂,请帖经以观其学,试杂文以观其才。
44、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是杂文的主要特点。
45、鲁迅先生的杂文,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46、在我看来,建新兄写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的功夫,不逊于他的杂文小品,似乎更有慧心灵性在其中。
47、博客的出现让我开始对写作再次提起兴趣,我怀着尝试的心情在博客上发表了几篇杂文和社评,出乎意料的得到了一些博友的认可。
48、杂文家何满子先生曾经专门撰文写成都人文雅的特征,称成都人最喜欢“掉文”。
49、这篇杂文,短小精悍,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