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原名科学社,1915年创立,以“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1918年迁回国内,1960年宣布解散,存在45年。在中国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中国科学社贡献颇大。
中国最早的现代科学学术团体。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1915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以联络同志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为宗旨,以推进科学的传播和研究等多项事业为科学社的任务。主要发起人为任鸿隽、秉志、周仁、胡明复、赵元任、杨杏佛(杨铨)、过探先、章元善、金邦正等9人,任鸿隽任社长。
社内分设农林、生物、化学、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物理数学及普通等9股,由此,科学社会由发行刊物的集股公司改变为举办多项事业的学会。社员按各人所学习的学科或所从事的专业分别加入各股。
1915年在美国发起成立。
1915年1月首期杂志月刊在上海出版,发刊词上“科学”与“民权”赫然并列,申明“以传播世界最新科学知识为职志”。中国科学社以后又发行了《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刊物,在各地成立了图书馆和研究所。
1918年迁回国内,设总社于南京高师(现名南京大学)。他们以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及其《科学》杂志为模式,创办中国版的《科学》杂志。
1928年定址上海。在全国设有分社或支会。社员多为科学、教育、工程、医务界人士。除学术活动外,办有生物研究所、明复图书馆、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科学》、《科学画报》、《科学季刊》等杂志及《论文专刊》、《科学丛书》、《科学史丛书》等。
1949年,中国科学社从最初9位创始人,发展到拥有3700余名社员,聚集了各门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代表性人物。欧洲的英国、法国,亚洲的日本和国内相继有人成为社员。
1960年5月4日,由于不适应中国国内大环境,与上海科协办妥交接事宜,宣布解散。
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于1922年在南京成立,此乃中国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该所自成立之日起就积极进行生物学的标本采集与研究,前后历时30余年,并在物种调查及动植物实验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如此,还在原生动物、介壳类、两栖爬行类等11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生物研究所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原生动物学家王家楫、倪达书,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孟闻,鱼类学家张春霖,兽类学家何锡瑞等一大批著名的科学人才,而且还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出国深造。与此同时,生物研究所还对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中国西部科学院等相近的生物学研究机构进行了积极的扶持和帮助。
历史评价
国科学社既是为适应科学的专门化和大科学发展趋势而创建,也是中国社会现状与美国社会绾合的产物;既是中国科学人才聚集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更成为不断催生科学家成长与群体壮大的摇篮。中国科学社见证了中国科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变迁。
以西方近代科学社团为模本的中国科学社,宣扬科学、实践民主,切合了当时国内文化建设与文化革命的需要,为“德先生”(Democracy民主)、“赛先生”(Science科学)的吁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