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二姨夫猜想

基本解释

  二姨夫猜想 - 概述

  媒体上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二姨夫猜想。

  2010年12月12日,18名复旦大学驴友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一位施姓队员向二姨夫求助,姓罗的二姨夫立即向上海110报警,并将外甥的短信“北纬30度 07分696秒,东经118度11分694秒,救命,有18人”转发到110短信报警平台。后来,媒体上称,这位罗姓二姨夫是一位有影响力的神秘人物,正是由于他施加影响,安徽警方才上山搜救。而后来证实,罗姓二姨夫只是一名普通下岗工人,说其是具有影响力的神秘人物只是一个猜想。

  产生原因

  在当下的语境下,所谓具有影响力的神秘人物,应该指官员、富豪或与官员有特殊关系的人。比如,有人向我说到这个猜想时,就言之凿凿地说,“二姨夫”是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一位高官。那么,一个普通的下岗工人为什么被说成这样的人物呢?换句话说,这样的猜想是怎样产生的呢?

  “夜不上黄山”是生活中的惯例,说明了夜上黄山有极大的危险性。按照国际上救援的原则,只要可能危及救援者本身的生命安全,救援可以停下等待时机。因而,在夜间22时上山搜救,违背了惯例,也违背救援原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而驴友被困未开发区后,上海警方先后4次接到报警电话,这就容易引起人们猜测,哪次报警起了作用,哪次报警没有起作用,同样是报警,为什么有的起作用,有的不起作用。

  媒体评论

  “二姨夫猜想”虽然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走向尾声,但它所敲响的警钟,应该时时在干部们耳边回响。

  12月25日,在复旦学生黄山遇险报警事件中被传“非常有影响力”的“二姨夫”终于现身,以自己“下岗工人”的身份证明,之前对于沪皖两地强力联手救援的种种推断,只是并无依据的猜想。

  仅就这一特定事件而言,谜底的揭开道明了真相,厘清了传言,让可能被牵连的当事人和机构松了一口气,但“二姨夫猜想”所反映出的公众心态和舆论情绪,却远不能令人轻松。

  “二姨夫猜想”,只是近年来众多热点公共事件的一个侧影。在这些事件中,公众心里有一根弦始终紧绷。大家对事件背后的人际关系、权力影响、可能存在的潜规则保持高度警觉,有时甚至到了“过敏”的程度。干部家属组团出国游,是不是公款埋单?公车肇事逃逸后司机自首,是不是在当替罪羊?领导的孩子提干了,是不是借了家庭的光?这些质疑和追问,有时有答案,有时没有答案,更多的时候“不需要答案”,集体围观下的缺席审判,通常都是“有罪推定”。

  公平地讲,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之下,不免会有事实偏差,难免造成误伤,领导干部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是无声隐忍、委屈申辩、高调辟谣,还是激烈的“双起诉”、“跨省抓捕”?以怎样的态度分析和对待此类事件,涉及舆论监督、干部形象、干群关系等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高度警醒、深刻思考。

  应当看到,“二姨夫猜想”不能一概视为“二姨夫臆测”、“二姨夫谣言”。因为事实证明,这类“猜想”虽有捕风捉影之嫌,但“不幸而猜中”的情形不在少数。从华南虎照到高考移民、从罗彩霞案到“局长日记”,调查结果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行为确实有失检点,以权谋私现象的确并不鲜见。不少情况下,上海的“二姨夫”只是在替另外某个地方的“二姨夫”埋单,而不能怪舆论戴着“有色眼镜”。

  应当看到,失去监督的信任往往是速朽的。人民群众把社会管理的重任托付给公职人员,是出于他们可贵的信任,但这种信任决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批评和监督政府部门、公职人员,既是群众对自身民主权利的维护,也是帮助政府部门及早发现问题、改正缺点、提高行政水平。对这些监督的声音,委屈允许存在,申辩也有必要,但决不能逃避,更不能打压。

  还应当看到,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情绪和言论,固然有其不客观、不理性的一面,但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跟一些地方言路不畅、对群众呼声响应不力有关。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如果呼声得到重视,如果监督的制度始终健全、监督的渠道始终畅通,群众绝不会有意为难谁,即使出现一些偏颇的言论、偏激的情绪,也一定能够及时化解。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群众的“猜想”,基于平日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决定于各级领导干部所展现的形象。“二姨夫猜想”虽然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走向尾声,但它所敲响的[3]警钟,应该时时在干部们耳边回响。

  官方处理

  “辞退当事记者,当版责任编辑和新闻中心主任被撤职,新闻中心分管编委被停职,当日值班签片的编委被扣罚责任风险金3000元,至于我本人,扣罚责任风险金3000元,向传媒集团党委作出书面检查,目前还在听候处理。”1月21日,《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夜上黄山 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报道失实事件的处理作出上述表示。

  2010年12月22日,《成都商报》第18版刊登一篇题为《夜上黄山 谁让救援队变敢死队?》的报道,讲述了12月12日晚,上海复旦18名驴友被困黄山未开发区域获救的经过。报道称,复旦学生“三次报警失败后,一个队员想到了上海的亲戚。当时的说法是,他二姨父影响很大,如果向他求助,绝对有效。”而这段文字是记者在采访中听说的,未加核实,即予发表。这篇报道通过一些网站转载,引发网友对“影响很大”的“二姨夫”是谁的网络猜测,让网友对上海和安徽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产生质疑,给沪皖公安部门带来了较大的舆论压力。后经证实,“二姨夫”并非“影响很大”,而是一个普通上海市民。

  陈舒平表示,记者没有找到当事人核实“二姨夫”身份,没有向上海警方核实报警人的身份,最后只是引用了其他人的说法,结果“影响很大”这个关键事实的错误导致了整篇报道的失实。这实际上就是记者没有真正履行核实的义务,也没有遵循“涉及矛盾冲突,务必要采访当事双方的意见”这一新闻采访基本原则,属于严重违规行为。加上部门负责人审稿不严、责任编辑简单采信,签片老总把关不力,造成失实报道的刊发,引发了不良的社会舆论。

  反思

  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之下,不免会有事实偏差,难免造成误伤,领导干部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是无声隐忍、委屈申辩、高调辟谣,还是激烈的“双起诉”、“跨省抓捕”?以怎样的态度分析和对待此类事件,涉及舆论监督、干部形象、干群关系等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高度警醒、深刻思考。

  “二姨夫猜想”不能一概视为“二姨夫臆测”、“二姨夫谣言”。因为事实证明,这类“猜想”虽有捕风捉影之嫌,但“不幸而猜中”的情形不在少数。从华南虎照到高考移民、从罗彩霞案到“局长日记”,调查结果表明,一些领导干部行为确实有失检点,以权谋私现象的确并不鲜见。不少情况下,上海的“二姨夫”只是在替另外某个地方的“二姨夫”埋单,而不能怪舆论戴着“有色眼镜”。

  失去监督的信任往往是速朽的。人民群众把社会管理的重任托付给公职人员,是出于他们可贵的信任,但这种信任决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批评和监督政府部门、公职人员,既是群众对自身民主权利的维护,也是帮助政府部门及早发现问题、改正缺点、提高行政水平。对这些监督的声音,委屈允许存在,申辩也有必要,但决不能逃避,更不能打压。

  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过激情绪和言论,固然有其不客观、不理性的一面,但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跟一些地方言路不畅、对群众呼声响应不力有关。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如果呼声得到重视,如果监督的制度始终健全、监督的渠道始终畅通,群众绝不会有意为难谁,即使出现一些偏颇的言论、偏激的情绪,也一定能够及时化解。

  “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代替人民的力量,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群众观点都不能丢、不能忘”。群众的“猜想”,基于平日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决定于各级领导干部所展现的形象。“二姨夫猜想”虽然以令人欣慰的方式走向尾声,但它所敲响的警钟,应该时时在干部们耳边回响。

查词啦(chacila.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5 查词啦 chacil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