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会虫”(Conference parasite)是指那些为了赚取礼金而专门赶赴各家调查公司参加座谈会的准专职被访者。
会虫-形成
“会虫”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会议多了,档次高了,管理差了,能够为“会虫”们提供寄生的环境和土壤。在一些城市,“会虫”成为了一个专门行当,甚至还有专门代理人,当一些调查公司等行业举办调查会时,“会虫”们便变换身份,参加不同的调研会,说着谎话,胡乱填着问卷,事后领着礼金。
会虫-特点
1、会虫不断地开会赚取多份礼金,同时,为满足调研公司各种各样的需求,他们频繁变换姓名和身份。职业会虫大多配有几部手机,报名参加会的时候,用一个假名字对应一部手机。
2、有丰富的知识面,可以应付更多的咨询公司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咨询会议需要。
会虫-参与人员
主要是学生、一些喜欢搞点兼职的白领和没有过足开会瘾的领导。
会虫-组织人员
会虫的组织者叫养“虫”专业户或会头,养“虫”专业户是会议召集人(或称联系人),他们手里有大量资料——关于“会虫”和准“会虫”的资料。前者是他的客户,也是他的财富。
养“虫”专业户可以随时调遣、委派不同年龄的“会虫”参加某些对口的会议,为他谋取收益;后者则是备选“会虫”,也就是潜在客户(行业内的名称是“会议援助者”)。
他们会根据会虫的表现给予会虫参加会议的次数,并举办“优秀会虫星级评选活动”以资鼓励。
会虫-种类
洋会虫
进入21世纪,政府大张旗鼓高调聘请老外作顾问,企业则聘老外作CEO,没有条件聘老外的也不甘落后,总得做点儿与全球化和国际化扯上关系的事,最简单和最容易的就是请老外参加各种活动。任何活动,大到政府搭台,小到企业唱戏,只要有洋面孔,就是国际化的最重要标志。要国际化,就需要洋面孔,而真正的洋面孔是不会满足中国的面子工程的,所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职业----专业洋会虫。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坐在主席台,然后照着主办方早已替他拟好的稿子念一遍就算完成任务,当然,念稿子的时候他必须用美语。他们的名片上除了一个中国的手机和美国的手机为了联系走“会”方便是真实的外,其余都是主办方为了与他扮演的角色相吻合而帮他胡诌的。
土会虫
这些人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只不过到国外镀了一层金,拿了个外国身份,摇身一变成了海外华人。洋会虫主要参加带国际头的会议,而土会虫主要参加与归国华人相关的会议。他们也很忙活,全国有31个省市自治区,下面还有那么多中等城市,下面还有县,按照中国现有的行政区划,只要有一半的地方政府搞这些所谓的海外人才洽谈会、海峡两岸人才洽谈会,甚至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这些人就会拉不开栓。对于主办方来说,参加者是谁并不重要,有没有效果更不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他们只需要一个数----土洋会虫的数目,然后往会议总结里一填就万事大吉了。
会虫-行为判断
一、可以从群体特征来判断:
一般来说“会虫”的年龄多是中老年阶段的低收入群体。这样可以参加各类座谈会,既可以扮演低收入人群,也有一定的资历扮演高收入人群。更主要的是这群人才有时间和欲望通过座谈会来获取利益。
另外,他们扮演的角色职业也多是蓝灰领居多,比如业务经理、贸易公司老板之类的。这比较符合他们的日常打扮和生活经验。
二、可以从其行为特征来判断:
“会虫”因为有多次参加座谈会的经验,在一些细节的行为上就很容易自然地流露出来。通常的外在表现体现在两个方面:
1、很熟悉座谈会的流程:
比如:
a) 在电话甄别的时候,对一些常规的甄别问题反应明显比其他人快,而且很少有疑问;
b) 在现场三次甄别的时候,填写问卷也很熟练;
c) 在进入会场后的自我介绍环节,主持人只说介绍姓名职业,“会虫”却往往很熟练地增加回答他的兴趣爱好
2、很放松
初次参加座谈会的人一般都会比较拘谨,而“会虫”则会表现得在调查公司好象在自己家里一样轻松自如。
比如:
a) 在等候的时候,会很放松地拿杂志、报纸、和水,懂得自己招呼自己甚至招呼别人;
b) 在等候的时候,其姿势和神态都很松弛,甚至有些人可以说是大大咧咧;
c) 在会场,一开始就会自己拿桌上的水果食品,毫无忌惮地大吃特吃;
以上的行为特征,有一项符合的就必须很留意,有2-3项符合的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会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