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十九世纪下半叶法国兴起的一个画派。这一名称是由1874年该派作者举行画展时,批评家对莫奈所作《日出·印象》一画出以嘲笑而来。
19世纪西方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主宰法国画坛的仍是有势力的官方学院派。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画界有一部分青年画家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墨守陈规,由于自己的创新作品不能在官方沙龙展出而强烈反对官方的审查制度,他们要求艺术上的革新和创作自由,经常聚集在巴黎的盖尔波瓦咖啡馆自由交换对艺术的见解,共同寻求艺术创新道路。
详细解释
画派特点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所以我们在印象派的画中所看到的是充满阳光 的色块组合,充满空气感。总的说来印象派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以瞬间现象取代之;以习作代替创作;以素材代替题材;以偶然代替必然;以次要代替主要的。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
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物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的丰富灿烂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他们的艺术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印象派产生是西方绘画发展的必然结果。绘画自16世纪威尼斯画派起就关注光和色彩的描绘,尤其是提香,尔后经鲁本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哈尔斯和维米尔,在他们的作品中都闪耀着迷人的色彩,尤其是善于描绘阳光的维米尔,他曾描绘过充满阳光的房间,可谓印象派的先驱者;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画中充满阳光和空气,使法国的德拉克洛瓦获至宝,他在自己的画中就已竭力表现过,人们称他是“打开印象主义天窗”的画家;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已经将自己的画架移到室外大自然中去对景写生,为印象主义画家开了先河;库尔贝的画中已经充满了阳光,有人称他是“印象派之父”,在所有这些大师们的探索成 就之上,必然产生印象主义画派。
新印象主义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如果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那么新印象主义就是表现纯客观的对象,它制约了画家的情感传达,它必然导致极端的变革——后印象主义的诞生。
后印象主义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梵·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梵·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梵·高的画,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强烈地表现了自己的个性。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者”。
代表人物
莫奈
莫奈于1840年在巴黎出生,少年时代在面对英吉利海峡的港口城市拉·阿布尔度过。在这里他初次见到著名风景画家布丹。这时,布丹正进行着他的沿着法国海岸线旅行写生的著名的长途跋涉。布丹注重外光的油卤技巧给莫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74年的那次展览, 同《印象·日出》一起,莫奈一共展出了12幅习作。此后,他一直是印象主义画家集团的核心人物,直到1926年以86岁高龄去世。
晚年的莫奈,在自己的宅邸,中种植了许多睡莲,他因为风湿病已不能在画架前作画,便在家里客厅的墙壁上,用绑着长杆子的油画笔作睡莲的写生,水光花影,斑驳闪耀,虽然已经不像青年时代那样严谨、认真,但其敏锐而独到的色彩观察力,却丝毫不减当年。如今,他画过《睡莲》的这座宅子已经开辟为莫奈纪念馆,珍藏着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马奈
马奈 (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他对欧洲绘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吹笛少年》用几乎没有影子的平面人物画法,表现人物的实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奈的才气和自负感。此画明显带有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影响。1883年4月30日, 马奈因疽毒症不治身亡。,数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著名画家埃德加·德加,望着长长的送葬者行列,深深地感慨道: “马奈比我们想像的更伟大!”
注:马奈这一名字出典于拉丁文题铭 Manet et manebit,意思是:“他活着并将活下去”。
毕沙罗
毕沙罗 (1830-1903)曾被人称为“印象派中的米勒”,这是因为他早年用印象主义的色彩描绘了以农村和农妇为题材的作品。这显示了毕沙罗的独特性,即在色彩至上的前提下给予情节内容以一席之地。除了大量的田园风景画,毕沙罗也作了许多城市和街道的风景画。作为风景画,毕沙罗当然有与莫奈一致的地方,但两人却有严格的区别。莫奈的色彩来自于画家对对象的感觉,而毕沙罗的色彩则更多的具有主观的特征,他力图画出最丰富的色彩效果,使色彩语言获得最大的艺术表现力。所以,毕沙罗具有印象主义的典范性,是色彩美学的经典。在个人风格上,与优雅轻盈的莫奈风格相比,毕沙罗的色彩更厚重豪放,画面粗糙的笔触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肌理,色彩变化更加丰富,画面几乎找不到平涂的色彩,每一小块都是混杂的。
奥古斯特·雷诺阿
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年)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爱德加·德加
爱德加·德加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在巴黎出生和去世的爱德加·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并且,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他却从不背弃过去。毫无疑问,这种对于人类创造的崇敬,对于行善的明确意识是其性格的基础,也是人们指责他的根源。其画风的演变也比较清楚地表明德加对印象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立场。他的绘画作品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这种色彩始终为现实主义服务。天才的德加赋予它以扩大的视野和独特的画面布局,并永远地离开了学院主义,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
该派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气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