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吃虫节

基本解释

   每年农历六月初二,是仡老族的吃虫节。

  饭桌上摆上几碟别具风味的菜肴——油渣蝗虫、酸蚂蚱、糖炒蝶蛹等,全家人团团围坐,家长说一声:“吃,嚼它个粉身碎骨,吃它个断子绝孙。”随即,一家人就一齐举筷,痛痛快快地吃起来。这就是仡老族过吃虫节的场景。

详细解释



   传说

  传说古时候,仡老山虫灾连年,五谷歉收。人们面对虫灾无可奈何。寨老们经过商议,悬下重赏:谁能除掉虫害,赏三头肥猪。红榜一出,首先是公鸡前来揭榜,它说:“我起得最早,我能除掉害虫。”谁知,公鸡到了田里,没吃到几个虫子,就被露水打湿了羽毛,打着哆嗦败下阵来。接下来,鸭子揭榜,它说:“我的羽毛不怕水,我的嘴也大,一定可以消除虫害。”可是,鸭子在水里游,害虫在禾苗上飞,它脖子伸得很长,就是吃不到几只虫子。最后,一个道士揭榜,他说:“我的法术可以治虫害。”他奋力施法,只是虫子哪里听得懂法咒,道士也败下阵来。

  眼看一年的收成又要给害虫吃掉了,人们更加着急。这时,也就是六月初二这一天,有个叫甲娘的穷人忽然有了意外发现。她从外乡回娘家,没有带礼物,心里很难过。她边走边想,可是怎么也想不出办法来。当她走到自家的田垌时,愁得走不动了,就坐在田坎上休息。几个孩子见妈妈不走了,就跑到田里捉虫子玩,一下子捉了好几包。甲娘见了,突然想到,就用虫子做礼物吧。于是,她把虫子带回家,炒了给大家吃,大家都觉得清香可口。这一发现一下子就传开了。人们争着捉虫子吃。害虫数量大减,那年取得了大丰收。寨老们赏了甲娘三头肥猪,甲娘把猪杀了分给百姓。后来,甲娘死了,人们在田垌中间立庙,纪念甲娘,这座庙后来就叫“吃虫庙”。

  从那以后,每年六月初二,仡老族各村各寨都要杀猪过吃虫节。这一天,村上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捉虫。吃过晚饭后,人们都聚集到吃虫庙,唱歌跳舞。然后,排成长队到田垌游行。边走边捉虫,还插撒有鸡血的小白旗,表示对害虫示威,对甲娘纪念。整个田垌充满了欢乐的氛围。仡佬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隆林。相传古时虫害严重,一个叫甲娘的妇女,因家境贫穷,常捉蚱蜢等虫,当作礼物带到娘家炒吃。后人们争相仿效,使害虫大减,年成丰收,甲娘死后,人们建起“吃虫庙”纪念。后相沿成俗。每逢农历六月初二,家家饭桌上都摆有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等菜肴。出嫁的妇女回娘家途中也要捉虫。人位还到吃虫庙聚会、歌舞。然后到田间捉虫,插上有鸡血的小白旗,以示纪念。能以多种昆虫入菜的,应该首推云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虫种类多,范围广,而且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蜂蛹和成蚕外,还食用江边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蚂蚁、蚂蚁蛋和竹蛹。竹蛹又称象鼻虫,是生长在野生竹中的一种甲状虫的蛹体。色白,长有一寸左右。有时一节竹中,可取多至数十条。取出的竹蛹先用盐水浸泡入味。竹蛹以九至十月间最肥,有些傣族群众常把选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鸡蛋,用油炸成呈黄色后下酒。其特点是外焦里嫩,被认为是最好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据说既消暑,又开胃。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一起做成的,呈倒圆椎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的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捕获酸蚂蚁大约在立夏以后。

  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用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将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一起,然后破巢入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所以市场上经常有小贩出售整窝的酸蚂蚁。

查词啦(chacila.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5 查词啦 chacil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