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女子发帖为儿找“声音爸爸” 丈夫意外去世
摘要
声音爸爸,指的是一些母亲,为了照顾孩子的感情,不忍心告诉孩子爸爸去世的消息,谎称爸爸去了很远的地方,出远门了,过段时间回来看孩子,而给孩子找的声音安慰,谎称电话里说话的就是爸爸。
声音爸爸-介绍
声音爸爸,年龄大都在30岁上下,能说标准普通话,婚否一般不做限定,只要对方家人同意即可;最关键的是,为了让谎言不被戳破,“声音爸爸”必须是陌生人,只能靠电话联系。不需要和孩子见面,只需要每个月打个电话给孩子冒充爸爸即可。
“声音爸爸”不能只是为兴趣而来,要能长期坚持,一般来说收取的报酬都很少。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声音爸爸-原因
父爱
父亲从男性的角度,给予孩子坚强,自立,自强,自信,宽容,使孩子能感觉到与母爱不同的爱。母爱是细腻的,而父爱是严肃、刚强的、博大精深的。父爱同母爱一样伟大,只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孩子的成长阶段,父爱象阳光那样温暖象高山那样宽厚、雄浑是我们永远都上不去的山巅无论是儿时的欢闹,年少时的成长还是踏入社会,以至为人父、为人母每一步都离不开父亲的关爱和祝福无论我做什么,父亲都先为我把路铺垫……
人生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地存在但是您给我的爱却是永恒……
父亲用厚实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庭;父亲用亲情温暖着孩子的心灵。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父爱,孩子更是如此。对于那些爸爸意外去世的孩子来说,父爱更是他们迫切希望的。
声音爸爸-来由
征“声音爸爸”的帖子
西祠胡同一篇“女子发帖为儿找“声音爸爸” 丈夫意外去世”的帖子引起网友关注和感动。帖子的主人公——“静衣女子”李女士和她可爱的儿子天天。
丈夫离世1年半,儿子哭喊“我想爸爸了!”
天天4岁了,和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开始上幼儿园了。天天是一个开朗活泼还有点顽皮的小孩,“他经常淘气,让我又好笑又头疼。”李女士说,天天最拿手的事情就是把新买的玩具拆成块儿,“他经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但让李女士意外的是,一向开朗的儿子,却突然脆弱起来。一切和平时一样,天天坐在地板上玩着逻辑狗,她和朋友煲着电话粥,当她挂了电话后,却发现原本玩着游戏的儿子躲在被窝里,小身子一抽一抽的,“我一掀开被子,就看见天天泪流满面的看着我。”这下李女士慌了,急忙检查儿子是不是受伤了,“我想爸爸了!我喜欢爸爸!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有爸爸抱,为什么我没有!”一股无助感向李女士袭来,“在他眼里,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爸爸是随时会回来看他的。”
李女士的丈夫比她大7岁,一年多前因为一场意外离开了人世,那时候天天还不到3岁。丈夫下葬那天,她带着儿子见了丈夫最后一面,不懂事的天天,并不知道那个人就是最爱自己的爸爸。妈妈告诉他:“爸爸出远门了,很久都不能回来,等你长大了,爸爸就回来看你了。”从那以后,天天就一直在等着爸爸回来。
不忍心告诉他实情,他知道什么叫死亡啊?
李女士一想起儿子的泪眼心就揪起来。更揪心的是,她发现一向活泼的儿子变了。在家里,天天经常会拿着爸爸的照片一直看;在幼儿园里,当其他的小朋友都在谈论着自己的爸爸的时候,天天只能安静地待在角落里,插不上话;尤其是放学的时候,天天虽然被妈妈牵着手,目光却一直停留在旁边被爸爸抱着的小朋友身上……
为了让儿子开心起来,李女士每天5点就去幼儿园接天天放学;周末,她经常带着儿子去珍珠泉、动物园玩,她用所有的时间来陪着天天。“可无论怎样努力,我也取代不了爸爸在他心中的地位。”天天还是不开心,而且变得胆小爱哭了,一点也不勇敢。在幼儿园里时,情况更严重。有一天,天天在上绘画课,当他把画画好的时候,其他两个小朋友用铅笔把他的画给涂花了,天天没有反抗,只是拼命的哭;有时候,老师讲话的声音大一点,天天也会哭。
有人建议李女士向天天说明死亡的含义。“死亡,我怎么忍心告诉他什么叫死亡。”李女士说,她可以告诉天天,“死亡,就是爸爸再也不会抱着你喊你一声"宝宝"。”但她又怕戳破天天对父亲的信仰。
于是,一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建议她给孩子找一个“声音爸爸”。回到家后,她翻来覆去的想着朋友的建议,“我要给孩子找一个"声音爸爸",这个人不需要和我儿子见面,只需要每个月打个电话给我儿子冒充爸爸。”
她希望这个“爸爸”能在电话里对天天说:“我是爸爸,比较忙,没时间回去,等我回去给你买……”李女士需要给儿子找一个有一定文化水平,年龄在30岁上下,能说标准普通话的男子;婚否不做限定,只要对方家人同意即可;最关键的是,为了让谎言不被戳破,“声音爸爸”必须是陌生人,只能靠电话联系。
她希望当“声音爸爸”的人不能只是为兴趣而来,要能长期坚持。“我没什么钱,可以每月付给他十元钱。”
声音爸爸-网友反映
母爱像一株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所以,天天,你真的很幸福。”
帖子一经发出,便有很多人跟帖。有网友说,所有人目光的尽头,都可以望见,在人生的路途上,有无尽的恩恩怨怨:孩子的出世,仿若一张纯洁的纸飘落人间,父母会带给他何种情感——仇恨还是亲爱;家庭和社会将赋予他何种经历——歧视或者包容;很多人看到的是一个爱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力去爱的母亲、一个恨却包含善良与温情的稚子。
网友“遥”说,“有时候亲人走了很难从心里真正接受这个事实,感觉就像失去的亲人像以前一样出差了,不在乎他会走多久。我现在习惯给妈妈的QQ空间留言从来不敢去想她其实已经离开我。所以我想那个妈妈也有可能有这样潜意识的想法,她和孩子都还没有接受亲人离开的事实,还没有习惯失去一个人的生活。”“父亲生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会和他说,这个习惯从我高中有手机就养成了,现在我经常拿着手机不知道打给谁,我大了,一个善意的谎言无法骗自己,但一个四岁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他和他爸爸感情一定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