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太白山野人是指位于太白山的野人传说。历史上的《周书》、《神异经》、《洞冥记》、《太平广记》等典籍中均有关于太白山野人的相关记载。太白山野人-简介
太白山是莽莽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米,几乎与雪域之的拉萨齐踵站在地球的同一等高线上,是名符其实的“华中第一峰”!
不仅如此,太白山又是中国东经107度以东地区(第三阶梯)大陆最高峰,是中国南北地理最重要的分界线。这座山自下而上,依次排列了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五个气候带。受此影响,森林植被亦呈现明显的垂直带状分布,从而形成“十里不同天”的自然景观。这里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红桦、苍枪、冷杉、奇花异果、珍禽异兽随处可见。华南虎、云豹、大熊猫、金丝猴以及成群结队的羚牛常有出没;锦鸡、血雉鸣声不绝;游栖于山涧冷水中的娃娃鱼(大鲵)、细鳞鲑时隐时现。更惊奇的是这一种屡屡听到有关“太白山野人”的传说。[1]
太白山野人-野人特征
目击者陈述的野人的共同特点是身高3米左右,浑身长毛,红不红、黄不黄。没有看见尾巴。鼻孔朝上,两腿直立走路…… [1]
太白山野人-记载
历史
太白山“野人”在浩翰的古典籍册中早有记述,称之山精、山鬼、夜叉、毛人等,从对其形状描述来看,酷似我们今天所说的“野人”。《周书》中记述野人的形状是:“人身毛裹,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神异经》载:“太乙(太白山古名)深山有人长丈余、袒身面毛,雄日山丈,雌日山姑,能夜叩门求物。”汉代郭宪《洞冥记》中描写太白山野人体形是:“淳物山(太白山古名)在京西百二十里,山中有魅,其形似人,生毛、黑色,身长丈余,逢人而笑,口上唇盖眼,下唇盖胸,人见亦怪。或是遗下藤制草鞋长二尺五寸(汉尺),乡人请之山大人。”
到了唐代,道教兴盛,太白山地处京都长安近域,因之成为道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来太白山的游人渐多,人们遇见野人的机会也越多,这一时期,籍册中记载,太白山野人出没频繁。《太平文记》就记述这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贞元中,有韦自东尝游太白山,住宿段将军庄,段将军素知其勇。一日,两人眺望山谷,段将军说:“过去有二僧人住在山顶,后为‘夜叉’所食,自今无人敢登临。”自东大怒笑道:“今夜必取‘夜叉’首级。”是夜,他仗剑攀至山顶,见佛堂内铺有细茅草,似为巨物僵卧之处,四壁挂满熊、豕、羊肉。自东暗自思忖:“夜叉”尚未回来,于是拔下一棵碗口粗大的柏树为杖,紧闭佛堂门,并用石佛将门紧紧顶住。不久,一“夜叉”挈鹿而至,见门紧闭不开,便用头撞云,立时昏扑在地。自东见状
急忙开门,用柏树挝其脑而拽之入室。俄顷,又一“夜叉”至,亦哮吼触门,复昏死门外,自东又开门挝之而死。遂掩门烹鹿而食。及明,断二“夜叉”首级,回见段将军。段将军一见大惊异,连声说道:“君乃晋代之周处也。”
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也有记载:“陈贞余母为宝鸡县令,一日,见市间有山民出售毛皮者,似猿猱而无尾,毛色棕红,长丈余,不知何种动物,经询问谓‘山精’也。”又据山民反映:“(山精)见人搔人掖,令人笑,人扑地而舌舔人面以为快,人屏气佯装死乃弃去,还视之再三,人苏欲起则追而扼杀之。”这些古籍中记载和太白山下民间长期流传逃避野人的方法如出一辙,可见古往今来,关于太白山野人的传闻,绝不能全都视为无稽之谈。
现代
关于太白山野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编著的《秦岭主峰――太白山》一书这样介绍:“……近几年来,据当地群众报告,太白山东侧的一些地方,曾出现过‘野人’,这更加引起生物学界和人们的极大兴趣。”四位直接、间接目击者提供的地点一厚畛子、荒草坪、跑马梁、架沟来看,都在太白山东南侧一带。出处不同与书上的记载却极为接近。从目击者的职业来看:采药、打猎、深山伐木,极有可能在意外之间与野人遭遇。深山里狗熊、豹子、野猪都是令人可恢的野兽,为什么要讲出一个与野人相遇的经历来呢?另外,目击者描述相同,但互不相识,时间不同,而看到的野人特点、地点却极为接近,这便增加了太白山存在野人的可能性。[1]
太白山野人-目击
目击者之一王泽林(摘录于中国“野人”研究会会刊)。
1940年秋,徐州王泽林先生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曾和同事们乘汽车由宝鸡去天水。起程不久,传来枪声,众人以为土匪劫路,便一直朝前冲去。大约行驶了十多分钟,只见公路上站着一群人,众人下车询问,原是当地群众打死了“野人”,死“野人”停放在公路边,据回忆说:“野人个子很大,约有二米左右,全身都是黑红色,又厚又密,有一寸多长。当时它面朝下卧着,车上有好事者把它翻转身来看,原是一个母的,腹部毛色较浅,是红色,两个乳房很大,乳头较红,像是刚生过孩子不久,还属哺乳期。头部看起来比普通人的大不了多少,面部毛较短,脸很窄,鼻子被毛盖着,只露两只眼睛,颧骨突出。因此眼窝显得很深,嘴唇也往前突出。头发较短,只有一尺,长发在肩,形象极似猿人的石膏模型。野人两肩很宽,约80-90厘米,手和足有很明显的差异,手心、足心没有毛,手指和指甲都很长,脚有一尺多长,脚掌有六七寸宽,足趾向前。据当地人说,发现这‘野人’已有一个多月,野人力气很大,登山如履平地,一般人追赶不上它。它没有语言,只会嚎叫。王先生是学生物的,所述比较具体,根据当代对野人考察所得的资料相对照,其特点为长发披肩,眼深唇突,身材瘦长,乳房下垂,尤其手足间有明显差异,能够健步疾走,已远远超过了类人猿的形象。
目击者之二樊井泉(摘录于1980年第一期《化石》)。
建国初,樊井泉在西北地质队工作,在一次沿陇海铁路南侧(秦岭北坡)由东向西的地质普查中,在近宝鸡的一个深山密林中的窝铺里,遇到两位长期生活在林区的老人。西北地质队便雇请他们当向导。当老人介绍情况时,谈到当地有“野人“出没。每年遭遇十多次,尤其秋季在野栗林最易碰见。据说遇野人时应注意:一不能直视野人,只能偷视其动向;二不能转身逃跑,只能缓步改变方向;突然照面,应赠物以表示敬意。
在进行休息准备转移普查地点时,樊井泉出于好奇,以五枚银元的酬劳,请求两位老人带他去看“野人”。下面是他的自述:“第二天傍晚,我与向导偷偷离队到距离约10里窝铺的野栗林……在天空尚有余辉的时刻,野人果然来了,还带着一个小的,小的身高起码有1.6米。据向导说已有七岁了。可能由于我的服装不同,这母野人似乎对我十分警惕,始终与我保持200米左右的距离,而那头小野人竟不时跑到向导那里白吃他拣好的野果,那母的不时发出非驴非马那样的吼叫,把小的唤回身边。眼看太阳落山,怕生意外,便匆匆赶回营地。为看个清楚,第三天又云了。一边假装捡栗子,一边向野人接近。这次野人不像头一次那样警觉。慢慢地母野人过来了!我不敢站起来,装着剥栗子,用惊奇与恐惧的余光,把它的下部看得一清二楚,形象和人的差不多,膝盖上红棕色的毛一点也不少,证明平日并不爬行,归途中,向导还告诉我,野人住在山洞里,洞口较小,进洞后用大石头封住洞口以防野兽偷袭。”
最新传闻
2010年10月,“太白山有野人出没”的消息在眉县风传开来:
一种说法是,来自西安的几名游客在太白山的深山老林中歇息时,忽然传来一声号叫,他们抬头看,只见一个身上长毛的怪物在树林里来回穿梭,有人大喊“是野人”,吓得几个人撒腿就跑,差点掉到沟里。听说那几名游客下山后还面如土色,几天都说不出话来,回到西安就住进了医院。
另一种说法是,上海的几名驴友为探秘秦岭主峰太白山,从周至县的厚畛子开始攀登,在藤缠树罩、云遮雾障的太白山中穿行了两天,在第三天黄昏时分,当这几名驴友在尚未开发的东河景区一个悬崖下歇息时,忽然听到一声怪叫,模糊中看见一个黑影从头顶的树梢上飞过,仔细看早已不见了踪影。后来一位同伴说,那个黑影浑身长毛,却酷像人形,是用手抓着前边的树梢从空中飞过去的。这突如其来的一幕吓坏了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