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女性车厢 指在火车或地铁列车中设置的只限女性乘坐的车厢,其设计源自于日本,目的是解决日益恶化的性骚扰和女性乘车困难的问题。目前,此类车厢在中东的一些穆斯林国家和东南亚等地被陆续推广。北京曾有相关的探讨但因运力原因最终搁浅。
早期源起
女性专用车辆其实早在1912年就于日本中央本线上运作,为人所知的名称为Hana-Densha(花电车),营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就读铁道沿线女校的女学生。
二战后,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交通设施简陋但大量妇女不得不走出家门工作维持家庭的生活,结果造成高峰时间段地铁的乘车率达到了设计的300%。这种情况下体力较差的女性和儿童乘坐地铁简直近乎自杀。 在连续发生几次因此造成的受伤事件后,日本的铁路公司不得不考虑设置“妇女儿童专用车厢”,并首先在东京京浜线地铁上实行,以后推广到其他线路。这时的“妇女儿童专用车厢”是有法律保证的,男性成年人入内,会受到罚款和拘留等严厉惩罚。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这种“保命车厢”渐渐失去了存在的价值,1973年,最后一条带有“妇女儿童专用车厢”的地铁线路——东京地铁中央线取消了这种制度。
恢复设立
在日本,性骚扰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为使女性避免受到异性骚扰,日本地
铁公司在上下班高峰设立了“女性专用车厢”。2000年12月,东京京王线地铁率先导入深夜时段女性专用车厢,次年3月,京王线开始正式营运深夜女性专用车,并迅速得到社会好评与强烈关注。
2001年7月,JR东日本于琦京线上开始提供相似的服务。2001年,女性专用车的服务延长至下班的尖峰时刻。 2002年7月,JR西日本成为日本第三家营运女性专车服务的铁道公司,而在京阪神地区运行的列车则成为该公司最早营运早晨尖峰时刻女性专车者。
阪急电铁及京阪电铁两条大阪铁路亦于同年为其特别快车加开女性专用车厢,阪急电铁则成为第一家全天候营运女性专用车辆的公司。
认可推广
2005年1月,日本警视厅公开表示支持导入女性专用车辆。经过多次试行与民众调查,大阪和东京等日本大城市的地铁线路终于从2005开始陆续导入“女性专用车厢”。日本《朝日新闻》以“再见,恐怖的时间”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随后,“女性专用车厢”被推广到日本各地。
运行近况
由于受到运力和男性权益方面的质疑,日本地铁公司对女性专用车厢的定义是:原则上供女性乘用的车厢。因此,日本所谓的女性专用车厢并不是男性的禁地,而是依靠自觉来维护的。
2011年,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以节省电力为由减少了地铁运营班次,为分散随之而来的拥挤,以往早高峰期间的女性专用车厢不得不被临时取消。
积极作用
防范骚扰
女性专用车辆的一般被认为有正面的作用。因为如此的区隔,使女性乘客免于忍受咸猪手的侵害,而男性也不必担心被赖为色狼。
乘车保护
使得体质状况较差的女性可以在高峰时期顺利乘车而免受挤压伤害。
负面影响
歧视男性
这会疑暗示所有男性都有“色狼”的嫌疑,造成性别歧视。
运力压力
原本通勤高峰的时间带就很难挤上车,分给女性专用车之后,剩下的车厢就会变的更为拥挤,不仅使男性乘客更难搭上车;更何况进入一般车厢,而非女性专用车厢的女乘客,遭受侵害的风险也会加倍。
北京论证
北京市政协委员曾在2009年6月6日在市地铁 运营公司进行过“关于在地铁列车上设立女性车厢的提案”
的专题调研。在对女性乘客进行的调查中,50%的女性表示上车困难,30%的女性表示很难挤上车。
政协委员们认为设立女性车厢是一种姿态和目标,对倡导乘客文明乘车很有帮助,可以进行倡导型的试行。有政协委员建议选在1号线夜间试行,因为1号线周边大型商场很多,服务员多为女性,晚10点商场关门后她们回家方式大都选择地铁,此时也非乘车高峰期,操作难度较小。
但北京地铁1号线日客运量最高达125万人次,车厢满载率达120%。地铁女性乘客占乘客总量的49.4%,设立特殊车厢,无法真正解决女性乘车难问题,地铁列车的运力也会降低,因此操作难度很大。
地铁公司表示,当前地铁高峰时段运力与运量的矛盾仍突出,设置特殊车厢会造成更加突出的矛盾。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实现和提高运力措施逐步实施,地铁运力和运量的矛盾会不断改善,届时将适时逐步为各种需求的乘客提供优质服务。
香港否决
2011年9月8日,香港一团体正式递交“要求港铁增设女性专用车厢及全线加装闭路电视”请愿信。但港铁回应称,现阶段没有计划设立女性专用车厢。
港铁表示,设立女性专用车厢后会减低乘客来往车卡之间的灵活性以及影响紧急逃生的安排,而且职员在实际执行时难以控制乘客通过各车厢。港铁公司现阶段没有计划在港铁路线设立女性专用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