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1.姜石首载于《新修本草》,列玉石部下品谓:味咸,寒,无毒……生土石间,状如姜。有五种,色白者最良。所在有之,以烂、不碜者好。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东者良。2.《本草图经》附有齐州姜石图,其状如姜。根据以上古本草文献所记载的姜石与今之土层中的钙质结核一致。 【别名】沙姜石、礓砾、裂姜石 【来源】 药材基源:为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lcite 采收和储藏:挖取后,除去附着泥沙、杂石,洗净。 【原形态】 黄土层或风化红土层中钙质结核主要组成矿物均为方解石、石英、粘土矿物。方解石 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为细粒结晶及细分散隐晶皮壳状胶结物。白或灰白色。土状光泽。肉眼见不到解理。硬度3。相对密度2.7左右。因掺杂次要矿物而硬度、密度不一。 次要矿物组分有石英:细粒他形,肉眼难分辨;牙碜感主要是石英的硬度大所致;其他性状参见白石英条。粘土矿物有高岭石、多水高岭石、伊利石或蒙脱石(性状分别参见白石脂、黄石脂、甘土条)。它们的种类、数量比决定着姜石的可溶出成分及吸附性、离子交换性(即微量元素成分特征)。 黄土中的姜石,其粘土组分中还含有残留的长石(性状参见浮石条)、角闪石(性状参见麦饭石条)及云母(性状参见云母条)等。它们与方解石呈不同结构关系:以均一间杂分布或碎屑斑杂分布为主,也有呈同心圆状、结核状、放射状结构的。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产于华北、西北黄土地带及石灰岩古风化壳红上层中。 资源分布:主产于河北邢台、山西、陕西;江苏亦产。 【性状】 1、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块状。土黄色或浅灰色;条痕浅黄色。不透明,土状光泽。表面浅凹凸不平,并具裂隙。体重,质坚硬,可砸碎,断面呈颗粒状,色较深,并可见结核状类圆形迹痕或灰白色结晶层。具土腥气,味淡。遇冷稀盐酸强烈起泡。 2、显微鉴别: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微带褐黄色,因含粘土质和铁质呈污浊状。自形晶少见,多为不规则粒状、球粒状。矿物组分主要是方解石。方解石:折光率Ne=1.486,No=1.658;双折射率No-Ne=0.172;闪突起明显。干涉色为高级白彩带。一轴晶,负光性。 在薄片可见到粘土质和微粒状石英,两者约占10%左右,石英粒径约0.05mm,呈星状分布;粘土质多呈隐晶质,似雾状分布。(样品取自南京产的钙质结核) 【化学成份】主要为碳酸钙(CaCO3)。尚含有氟、碘、硅、铁、锌、铜、锰、钴、钒、铬、锡、钨、硒、钼等元素。 【鉴别】(1)取本品粉末约0.5g,加稀盐酸5ml,即泡沸,将发生的二氧化碳导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2)将上述泡沸后的溶液,滤过。滤液加甲基红指示液2滴,用氨试液中和,再滴加盐酸至恰呈酸性,加草酸铵试液,即生成白色沉淀;分离,沉淀不溶于醋酸,但可溶于盐酸。(检查钙盐)(3)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钙质结核)方解石:3.88(1),3.05(10);石英:4.29(1),336(2)。 【性味】咸;寒;无毒 【归经】心;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主疔疮痈肿;乳痈;瘰疬;豌豆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每日1-3g;或泡饮。外用:适量,研末敷。 【附方】《纲目》:姜石以形名,或作礓砾。邵伯温云:‘天有至戾,地有至幽,石类得之则为礓砾是也。’俗作(石羌)砺。故又名(石羌)砺石。 【各家论述】《本草衍义》:所在皆有,须不见日色旋取,微白者佳。 【摘录】《中华本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