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孔林书院

基本解释

  孔林书院是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雄市的一所古书院,创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至明成化后日渐衰落。它是南雄州的第一所书院,也是岭南第一所书院,其创办之早在全国亦名列前茅。孔林书院的创办者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闰。他是广东唐代38名进士之一,也是浈昌县(今南雄市)举进士的第一人。

  孔林书院 - 简介

  孔林书院位于距离广东南雄市区30多公里的平林村,这里是孔子后裔村,是岭南孔氏的发源地。村中孔氏的先祖在五代十国时期,为躲避战乱而隐居于此。孔林书院由孔子后裔孔闰创办,是岭南最古老的书院。

  孔林书院建于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建成后对岭南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孔林书院属民办书院,生源主要来自附近村庄,财力也只得孔氏一家资助,得不到官府扶持,再加上地处偏僻山区,自明成化以后,南雄先后有官办书院四间,都在南雄城内,孔林书院相形之下日渐式微而终废。

  2012年,100多名来自广州、肇庆、佛山、南海等地的孔子后裔齐聚平林村,共同商讨拟修复北宋孔林书院。[1]

  孔林书院 - 创建者

  孔林书院的创办者是孔子第四十一代孙孔闰。他是广东唐代38名进士之一,也是浈昌县(今南雄市)举进士的第一人。

  据南雄孔氏族谱和南雄州志记载:孔闰,字怀清,生于唐禧宗甲午元年(874年)五月初日。孔闰幼聪嗜学,涉猎经史,为景福元年壬子科举人,癸丑连捷进士及第。后值五代乱离,历登显宦,官至朝散大夫,迁袁州刺史。后以海内骚乱,不屑就职,因寓居吉州泰和县石禾场十年。宋太祖建隆庚申元年(960年)挚家归隐南雄府平林村祖居,壬戌三年创建孔林书院,装塑圣祖遗像,买田五十五亩,地名陇头,收租为春秋设奠之需。孔闰年九十一卒于宋太祖干德甲子二年十一月二十日(964年)。

  孔闰墓仍存,在双坑大兰羊角岭冲天凤形山半山腰。墓为半圆拱形,用红砂质岩条石砌叠而成,高1.7米,宽1.6米。墓碑为后人重立,碑高80厘米,宽40厘米,刻有“孔闰墓”三字。

  孔林书院 - 建筑格局

  据史料介绍,孔林书院面积约800平方米,为三进,后进为大成殿,内供孔子塑像,有东西两庑,中进为大成门,前进为书院的大门,四周有围墙。历时260多年后,南宋绍兴年间,四十七代孙孔振玉重修书院,规模有所扩大,大成殿由一层升为两层。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建筑已经无存。

  古时书院有夫子厅,内供孔子像。每年州县官员都要来此祭孔,轿马成行,甚为庄重。明建文元年(1399年)南雄城创建大成殿后,孔子像迁至南雄城大成殿安放。此后,州县官员便不再到孔林书院祭孔。

  明代,孔氏后裔孔伯道弘扬先辈耕读精神,倡导节俭,便在书院附近建起了惜字塔。此塔造型精巧,塔身是六角形,为三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7.4米,基围7.2米,底层直径2.9米;塔基用花岗石所筑,塔身用青砖平卧顺砌。此塔首层用线砖砌叠出檐,南北两面距地0.8米处各开一小门,是焚烧字纸的入口;第2层塔身各面开一梅花形扇,菱角砖和拔檐砖相间;第3层塔身每面各开一圆形窗,塔顶覆盖灰色筒瓦和板瓦,塔刹为葫芦形。有的塔砖上打印有“孔伯道公祠碑”戳记,这表明建塔时所用的砖是特别烧制的。惜字塔至今(2012年)仍存。

  另外村中还存有一石匾,长1.8米,宽0.5米,厚0.2米,一面刻“务本敦伦”、一面刻“高山仰止”。应为书院遗留之物。

  孔林书院 - 影响

  孔林书院对岭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孔林书院创办后,直至明成化十一年(1476年)南雄州才创办大中书院。在这510多年间,孔林书院是南雄州唯一的书院。南雄州学始创于宋庆历四年(1044年),尚比孔林书院晚了80多年。

  孔林书院当时不仅接受本族子弟,也接受附近村庄一带人求学,一时南雄一带“耕读成风,人文蔚起”。据南雄县志记载,宋代,保昌县人口约5万,举进士103名(含特科64名),为粤北之冠。同一时期,与其相邻的江西大余县仅21名,而韶州府所在的曲江县也才23名。

  孔林书院周边的古城、上朔、延村等村,宋代耕读之风尤炽,负笈求学者众,人才辈出。古城一村在宋代就举5名进士,平林村举进士的有孔绍旦、孔绍祖(孔闰之后),延村举进士的有冯应之、冯迁,上朔村举进士的有彭自明、彭演。

查词啦(chacila.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5 查词啦 chacil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