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携号转网

基本解释

  摘要

  实施携号转网被认为是能使消费者、国家和电信行业三者都受益的举措。号码携带既有利于消费者,也有利于优化市场结构,通过市场的管制措施,实现有效竞争,提高消费者福利。对消费者来说,号码携带可以减少用户的转网成本。对国家来说,号码携带能节约号码资源。号码携带可以打破现有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地位,从而促进市场竞争,优化市场结构。实施号码携带后,号码资源通常由第三方集中管理,也节约了社会资源。

  携号转网-简介

  携号转网:也称作号码可携带、移机不改号,就是一家移动电信运营商的用户,无需改变自己的手机号码,就能转而成为另一家运营商的用户,并享受其提供的各种服务。例如,持有133号码的手机用户,转入中国移动网,享受中国移动提供的电信运营服务。携号转网主要包括固定号码携带和移动号码携带两种。号码携带有助于扶持新运营商,促使新运营商快速进入市场。

  携号转网-实施情况

  一、中国“携号转套餐”的实施情况

  2006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发布了630号文件《信息产业部关于保障移动电话用户资费方案选择权的通知》,该文件又被业界称为“携号转套餐”或“携号转品牌”政策。政策颁布后,各省市运营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或分阶段执行或全面执行。从目前执行的情况来看,用户在运营商开始实施的3~6个月内,对该政策表现出了相当大的热情,特别是大量25岁以下的年轻人充当了早期采用者的角色,转换套餐的意愿比较强烈。随着转套餐的需求得到释放,6个月后转套餐用户的比例明显下降。

  由于“携号转套餐”政策规定适用的对象是“在同一移动电话归属地内(俗称‘移动电话本地网’)”的用户,这并不是一个要求全网统一的政策,而是可以在各地移动网内实施,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并不存在非对称管制的问题;再加上运营商普遍采取谨慎宣传、分阶段执行的策略,因此“携号转套餐”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对移动运营商来说,影响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大。尽管携号转品牌将会打通低端用户和高端用户之间的消费平台,存量用户市场的收入会受到短期波动影响,但是携号转品牌为运营商提升品牌的纯度,突出品牌的显性化带来新的机遇。通过优化套餐,区隔更显性的用户细分市场,反而会帮助运营商巩固存量市场,同时也增强套餐对新增用户的吸引力。

  从国外携号转网的实践经验来看,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管制机构以及运营商都希望政策能够紧密地切合电信市场发展实际,通过分阶段的实施方案来逐步实现。此外,携号转网涉及到技术改造升级、运营商的成本利益分成等多个方面,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来逐步实现。同时,中国《电信法征求意见稿》中针对“携号转网”已经有了原则性的规定,即“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情况下,运营商要承担该义务”。所以,中国“携号转套餐”政策被认为是“准携号转网”政策,被看作是携号转网政策启动的第一步。

  二、国外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状况

  出自于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号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促进公平竞争的考虑,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实施了携号转网政策。携号转网从形式上分为两大类:固定号码携号转网和移动号码携号转网。固定号码携号转网是指用户在固网运营商之间携号转网,移动号码携号转网是指用户在移动运营商之间携号转网。由于大多数国家固网和移动网之间的编号方式不同,目前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用户无法在固网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之间实现号码携带。在实行携号转网的国家和地区中,将近1/4的国家在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市场都实行号码携带,而且移动号码携带是各国实施携号转网政策的重点,许多国家甚至不提供固定号码携号转网而直接实施移动号码携号转网。由于我国目前移动通信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很有可能先在移动通信领域实施携号转网政策。从国外携号转告网政策的实施经验来看,可总结出以下四个特点。

  1 高普及率是实施携号转网的前提

  绝大部分的国家在实施号码携带时其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比较高。除了英国和新加坡在25%左右之外,其他国家实施时的普及率已经超过40%,普遍在6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100%,在这种情况下推出移动号码携号转网可以减少对号码资源的浪费。

  2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难度较大

  携号转网政策的出台往往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早在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中就提到了号码携带业务。2002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宣布将要引入移动号码携带,要求运营商针对号码携带业务的引入及实施费用进行估算,此项决定遭到了移动运营商的联合反对。经过多年周旋,携号转网业务于2003年11月24日才开始实施,从立法到实施历时七年。

  3 业务收费影响政策效果

  携号转网业务收费的高低,对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多国移动号码携带的收费与业务使用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1。两者不存在严格的负相关关系,但仍然存在业务收费越高,业务使用率越低的趋势。

  4 业务办理时间影响积极性

  除了办理费用,业务办理时长也影响用户办理携号转网业务的积极性。与收费类似,号码携带的业务使用率与办理时长并不存在严格的负相关关系,但整体趋势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即办理时长越短,用户使用率越高。

  携号转网-影响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对运营商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实施的携号转网政策是双向互转的对称性管制政策,还是单向可转的非对称性管制政策。双向互转的对称性管制政策是指一个移动运营商的用户可以保持号码不变的前提下,转入另一个运营商的网络,同时另一个运营商的用户也可以对等的转入该运营商。目前欧美运营商实施的携号转网政策都是双向互转的对称性管制政策。而单向可转的非对称性管制政策是指一个运营的用户可以不受限制的转入另一个运营商,而另一个运营商的用户要转入该运营商,会受到限制。韩国针对SKT实施的携号转网政策就是非对称管制的携号转网政策。

  经过行业重组后,在通信市场将存在三家通信运营商,如果我国实施双向互转的对称性携号转网管制政策,将对三大运营商产生普遍的影响。

  1 通信资费会普遍下降

  携号转网实施后在网络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价格更便宜的运营商将会在市场上胜出,为了争夺客户,运营商将会竖起价格战的大旗争夺用户。引入携号转网政策后,英国每月签约电话资费指数下降3%,包括预付费业务在内的所有移动电话资费指数下降近5%;美国的T-Mobile也下调了某业务套餐的价格,调整幅度高达33%。可见中国运营商实施携号转网后,资费下降将是不可避免。

  2 保有用户需要付出更多

  为了降低用户离网的影响,运营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成本在提高服务能力上。例如携号转网政策实施四年给美国移动运营商带来200亿美元的成本,光是维护费用每年就在5亿美元以上。为了稳定用户韩国SKT花费了4778亿韩元的营销费用。可以预见,运营商为保有用户,在维护和营销方面的费用将会增加。

  3 对业务支撑系统和网络能力产生考验

  携号转网的实施需要运营商对现有网络、用户数据库和计费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维护,必然会增加网络运营成本。如果应对不好,将可能会出现日本软银因大量用户蜂拥而至导致电脑系统陷入瘫痪,不得不在五天后宣布暂停接纳新用户的情况。

  4 主导运营商市场优势可能更加显著

  重组后的中国移动在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优势短期内估计变化不大,实施双向对等的携号转网政策,它依然可以通过其相对的质量优势,在新增用户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通过其庞大的用户资源保证收入持续高增长。美国通信市场和芬兰移动通信市场格局在实施两年多携号转网后变化不大就是佐证。在中国空前强大的中国移动拥有现金流上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市场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实施非对称的携号转网政策,势必会对目前市场上优势明显的中国移动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弱势运营商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扶持。单向携号转网政策实施起来,对不同运营商的影响差异比较大。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作为主导运营商,如果实行类似针对SKT那样的非对称管制,市场占有率和收入增长率等运营指标首先将会出现下降,达到政府的管控目标后相关指标趋于稳定。可能会出现类似韩国主导运营商SKT出现的情况,在非对称管制实施的前6个月,用户出现大量离网,市场占有率下降,进而使其收入增长率下降,直至管制政策由单向携号转网过渡到双向携号转网。

  对于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而言,非主导运营商实施非对称管制的单向携号转网,则是利大于弊。尽管同样会面临运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缩小等问题,但是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可以利用单向非对称管制期间的机会,争夺中国移动的用户,扩大市场份额。它们可以像韩国的LGT和KTF那样,通过优惠的资费手段,在双向携号转网实施前,提升市场份额。

  5 携号转网实施面临的难点

  重组是手段不是目的,电信市场真正形成竞争格局,还需要政府进一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行业重组后,携号转网政策被认为是进一步推动电信业有效竞争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再次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然而号码可携带最后是否能够实施,可能还会是一个较长争议的过程。就中国而言,实施号码携带还有以下几个难点问题需要解决。

  (1 )携号转网政策实施时机的选择

  国外实施携号转网政策的前提是移动电话普及率普遍都达到60%以上,而中国2007年底的移动电话普及率为41.6%,离普及率60%还有一定差距。尽管也有国家的普及率在40%以下,就实施了携号转网政策,但是这些国家移动用户数规模都不大,与中国数以亿计的移动用户规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国情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从中国的移动普及率来看,目前还不是实施的时机。同时,通信行业的重组才刚开始,三大运营商人事和资产调整后,市场的竞争实力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基于新的竞争基础和可以预见的3G牌照发放格局,实现“形成三家拥有全国性网络资源、实力与规模相对接近、具有全业务经营能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主体”的改革目标,促进行业的充分竞争不是说没有可能。在重组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还没有显现出来的时候,实施携号转网政策可能还为时过早。

  (2) 技术实现上还有一定难度

  实施号码携带,用户的数据库需要调整,对维护工作要求比较高,转网用户的数据修改和更新要求具有很高的及时性和统一性。根据用户改变自身网络接入商的选择,需要对其数据记录进行修改,并提供新的接入路径。这使得运营商实施携号转网政策不仅需要进行技术准备、数据库建设、网络改造,需要添加相应的设备并对现有设备进行扩容和改造,还需要解决好计费、号码查询和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些技术方面的实现都需要巨大的投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原信产部要求移动运营商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携号转套餐”政策,但是各地运营商由于支撑系统的能力差别较大,不同的计费和经营分析系统的融合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得很多运营商全面实施该政策的时间表推迟了两年的时间。考虑到我国移动电话用户的巨大数量,实施号码携带势必对用户信息数据库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3) 运营商推动实施携号转网统一态度

  对于携号转网政策的实施,运营商的态度不一,这其中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运营商对号码可携带之后对各自利益的判断。

  对于处于主导运营商角色的中国移动来说,考虑到携号转网对其的负面影响较大,在主观上不是携号转网政策的倡导者,甚至是抵制者;而对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考虑到双向携号转网实施效果可能会对它们带来不确定性,它们会对单向携号转网政策拥有更多的期望。运营商心态各异,携号转网政策能否有效实施还是未知数。

  传闻工信部提出“单向本地携号转网”研讨方案,携号转网将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步是“单向本地转网”,然后逐渐过渡到“双向全国转网”。工信部选择率先在本地网实施“单向转网”,可以利用各本地网实施“携号转套餐”的成果,减弱各地实现技术差异带来的冲击,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差异比较大。东部地区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超过50%,且增速较快,从市场发展阶段并结合国际经验看,东部地区已具备引入号码携带的条件。而西部的移动电话普及率较低,且增速不高,引入号码可携的条件不充分。客观存在的差异给单向转网的具体实施细节会带来比较大的分歧,如针对各地移动公司的市场占有率管制目标如何确定?是实行统一的标准还是“一地一策”?重组实施后,在一些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主导的市场上要不要也实施“单向携号转网”?这些问题都是困扰“单向本地转网”的现实原因。

  同时目前携号转网的成本分摊还未达成共识。号码携带将在不同程度上引起运营商利益的再调整,也需要解决相关成本在运营商与用户间的分摊问题,但现在还未形成运营商和用户都充分认可的成本分摊和利益分成的机制。

  另外,现在正处于中国自主研发3G标准的试商用的攻坚阶段,担负着TD大任的中国移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或许会成为携号转网推进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因此,客观地说,本地单向携号转网如何由理论的可行转变为现实的可行,监管部门和运营商还需仔细分析。

  携号转网-实例分析

  1 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前后的市场变化

  日本自2006年10月24日起实施移动号码可携制度,即移动用户不改变电话号码即可更换移动运营商的带号转网制度。在日本登记转网的手续并不复杂,无论NTT DoCoMo还是KDDI、软银的移动用户,退网手续费一律为2,100日元,而转入则均免收手续费。但是,由于日本移动用户的手机绑定了邮件地址,而邮件地址不能随之转网,所以转网时用户需更换手机终端。另外PHS手机因技术、资费等原因,未被纳入移动号码可携制度。政府推行号码可携制度,旨在促进竞争,减低资费,使业务多样化,将实施竞争政策的益处惠及全体消费者。

  日本移动市场在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前后,市场集中度(HHI)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实施该制度后,市场集中度逐渐下降,促进了移动运营商间的竞争。又因用户净增数的变化,使运营商间的竞争更为活跃。该制度的实施使解约率从引入制度前的最低水平转为上升趋势。

  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后,尽管市场占有率处于第一位的NTT DoCoMo其位置没有改变,但市场占有率逐渐在减少,因此移动市场的市场集中度(HHI)也随之降低,即从2005年6月高峰期的4161降至2007年3月4080。由此可以看出,号码可携制度促进了运营商间的竞争。

  在引入移动号码可携制度前,移动用户净增长处于平稳状态。引入移动号码可携制度后,2006年10月起用户净增数发生了很大变化,移动运营商间的竞争状况亦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

  2006年10月至12月,移动电话和PHS的用户净增合计为113万,其中KDDI公司的净增长最高占72.6%,其次是Softbank公司,其用户净增长为16.7%,NTT DoCoMo公司仅为3.1%。号码可携制度引入后,由于NTT DoCoMo的用户净增数不断萎缩,导致市场占有率持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KDDI和Softbank公司新用户的大幅增加,它们的市场占有率随之上升,使运营商间的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引入移动号码可携制度前后,用户解约率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在实施号码可携制度前,三大移动运营商的解约率都很低。但实施号码可携制度后,三大移动运营商的解约率均呈上升趋势,而且购买新手机终端、更换移动运营商的用户变化趋势仍在延续。

  2 对移动资费水平的影响

  在决定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后,政府便预测运营商为赢得竞争中有利地位,会推出价格低廉、丰富多彩的业务。因此无论如何,该制度都会给所有用户带来较大实惠。自2003年至今,移动电话同一使用形态的资费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可以说引入号码可携制度为开拓移动业务带来了新的契机。

  近年来,各公司推出了诸多资费折扣,有些基本费中包含了部分免费通话时间,现行的资费套餐种类繁多,资费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资费形式,使用户很难将各运营商的资费价格进行比较。因此在分析资费水平变化时,首先要搞清用户对资费不满的问题是什么。经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用户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资费太复杂,难于搞懂。所以,当务之急是把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前后资费水平的变化,能够简单明了地向用户表述清楚。

  通过与研究机构的合作,日本总务省决定用物价指数分析的计量经济方式,编制相关资费函数。这样在输入各种条件后,就可以向用户提示在某种条件下各运营商最便宜的资费,便于用户进行比较。使用该资费函数,按照用户使用业务的类别及各种资费套餐的特点,设计出计算模型。利用该计算模型,将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前的2003年10月与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后的2007年4月资费水平做一比较,可以看出各类业务的资费价格逐年下降,从资费的角度体现了引入号码可携制度的效果。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后,各运营商改进了资费套餐,增加了免费通话时间,引入了“资费篮定额制”,扩大了资费折扣,从而提高了通话及资费篮的利用率,延长了用户使用业务的时间等。这些均充分说明了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对资费水平产生的影响,证明了用户确实享受到了这一制度带来的资费下调的实惠。

  3 对消费者利益的影响

  通过采用资费比较计算模型,用计量经济学的手段,对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后消费者的受益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

  引入号码可携制度使转网成本每月降低了约906日元。可以看出,实施号码可携制度后,转网成本降低了约50%,使消费者更容易选择变更移动运营商了。定量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号码可携制度对降低转网成本产生的效果,同时对促进运营商间竞争起到的推动作用。

  由于引入了号码可携制度,降低了转网成本,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较容易地更换运营商,所以提高了消费者与运营商间签约的便利性。在对消费者利益、便利性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时,加之转网成本降低的因素,测算出平均每年每个消费者的增量值约1611日元,该数值是号码可携利用者与非利用者加权平均值。所以说,号码可携制度的实施,给移动用户带来了可观的利益,以定量分析方式推算,现在日本全国移动用户约1亿人,每年约1611亿日元。

  4 市场竞争状况的评价

  引入号码可携制度,使日本移动市场的竞争状况发生了变化。对此日本总务省做出了以下评价:引入号码可携制度前后,移动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竞争的作用。增大了市场集中度(HHI)的下降幅度;移动用户的净增数和解约率发生了很大变化;移动用户的转网成本降低了。由于实施了号码可携制度,提高了全体移动用户的受益度,各运营商纷纷推出各种资费折扣及低廉的套餐,实实在在地降低了资费水平。增加了各种新手机终端的投放市场数量,充实了内容服务,实现了业务多样化。

  号码可携制度促进了运营商间的竞争,提高了用户使用的方便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号码可携制度并非是一次性的政策,今后要继续通过实施该制度,达到促进竞争的目的,进而向用户提供低廉的资费及具有吸引力的业务,并且将该制度与全体用户的受益紧密结合起来。

  携号转网-相关新闻

  进行试商用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相关人士2010年8月12日透露,携号转网将于今年10月在天津和海南两地进行试商用,深圳也将作为第三个城市考虑在近期加入试点行列。这意味着,在进行长时间的探讨和准备后,电信运营商之间“阻拦”用户流动的最大障碍将被打破。

查词啦(chacila.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5 查词啦 chacila.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