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望羌台wàng qiāng tái
望羌台在大邑城北里许的静惠山顶,是一处与赵云驻防有关的古迹,在解放前就实实在在地存在。但是历史上许多志书都未提及望羌台,而只有平云亭,这的确是一个很有研讨价值的谜团。《四川通志》载:“静惠山,在县北一里,一名东山,上有土城及平云亭。相传蜀汉赵云所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墓及庙存。”这段文字未提及望羌台。乾隆版《大邑县志》载:“静惠山在县北二里许,一名东山,旧有亭榭,相传蜀汉赵顺平侯镇守斯土时所筑。”这段文字也未提及望羌台。后来的县志及方志对静惠山的记载均沿此说,大同小异,都未提及望羌台。望羌台究竟筑于何年何月,何朝何代?要弄清这个问题,也只有从这些文字中入手,去寻找答案。
《四川通志》与乾隆《大邑县志》,一个成书于嘉庆四年(1800),一个成书于乾隆14年(1749年),前后相隔50余年,而《四川通志》记了静惠山的平云亭,乾隆《大邑县志》没有记。究其原因是宋载编大邑县志时平云亭未重建,而到了嘉庆《四川通志》编修时,平云亭重建了起来。为什么是重建呢,其原因也不是自然坏倒,而是明末的甲申兵燹所至,将大邑古迹烧成灰烬。所以通过自甲申以来一百多年的恢复,平云亭始得以重建,收入《四川通志》。
现在我们回到乾隆县志所载的那段文字,它说的“旧有亭榭”的旧字,旧到何朝何代?那些亭榭叫什么名字?有多少个亭榭?包含今日的高秋亭、望羌台、平云亭在内吗?该文只字未提。但依据史料,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历史上纪念赵云的亭榭不只一处;二、建平云亭的时间至少可以推到明末的甲申兵燹之前。或许继续前推至明代嘉庆之前。为什么可以往前推呢?因为历史记载甲申兵燹已将大邑县志完全烧成灰烬,县令宋载编志没有承接,资料完全来自民间,可以提供的古迹文字就只有明嘉庆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了。而曹学佺对静惠山的资料,又是依据明代版的《大邑县志》而记述的。这样我们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静惠山的“旧有亭榭”的记载,最少可以推至明代。
然而我们还要说,这些和赵云有关的亭榭,也不是自明代才开始兴建,它应当是自蜀汉灭亡以来就留下了,不断地经历时代沧桑,然后传了下来,直至明代。所以“旧有亭榭”的记载还可大胆往上推移。只因资料缺乏,无法证实。乾隆版《大邑县志》艺文条《平云亭记》一文作者齐骙就追述了平云亭的历史,明确说是宋代的范镇所筑。那么,平云亭还可推至宋朝。宋代大诗人陆游为平云亭所写的一首诗中有两句说“天垂绿野三边尽,云与朱栏一样平”,此诗不仅为平云亭作了断代交代,而且使平云亭名声大震了。
但在陆游写诗赞平云亭之前,范镇也有诗写平云亭说“坐来日知永,立处与云平”句,陆游于南宋高宗(1127年—1161年)时“寓蜀九载,尝游此地,憩斯亭,赋诗以记其胜。”而范镇是在北宋神宗(1068年—1085年)时“步山椒而筑亭倘佯焉”。前后时间相隔大几十年,又将平云亭往前推了近100年。平云亭的修建年代应当在北宋神宗的十多年间。
平云亭的修建虽然上推至北宋神宗时代,但我们要研究的中心问题并未解决。第一、与赵云有关的望羌台古老悠久,远在平云亭建亭之前,说了许多仍然与望羌台无关。第二,平云亭何时命名,在范镇之前是不是叫平云亭?曾在冕宁县当过清代训导的大邑人但象琦的《平云亭记》说:“地以人传,固也。而人之有道而文,忠义风节,照耀古今,足为地重者,地传而人亦与之俱传焉。”此话根据后文内容,第一可理解为赞扬范镇,第二可理解为赞扬赵云。因文中有“鼎翊yi汉佐刘之勋,至今犹啧啧人口”句。可以这么说,平云亭的修建虽起于北宋神宗,但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旧有亭榭”的基础上修筑。前面提到的同样也是大邑南门外人的举人齐骙在他的《平云亭记》中直接说“事物之兴废,何常之有”,意思是说,兴废没有永远不变的,用来作《平云亭记》的开场白,就是说在平云亭修筑之前不叫平云亭,那么平云亭修起来之前的亭子又叫作什么名字呢,文中没直说,只说静惠山“相传汉将军赵公筑台于此观兵,千百年间未有起而兴之者。”此话很明显是说平云亭与赵云有关系,但诗文都是以风景给予注释的,与赵云驻防无一点联系,使我们无直接道理将平云亭与望羌台说清楚。但该文接着写到:“余曰:汉将军为观兵而建。事过境迁,兵罢则已,吾固知其必废也。范文忠因倘佯而构,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孰为之继美?”这段话其实就是对平云亭的一种注释,大意是说赵云为了观察敌兵而建的亭子,战争一完,时间一长,亭子就没有了。宋代范镇在原址上筑亭,他走后亭子又废掉了,谁能够再建亭?继续完美平云亭?齐骙写这篇散文是大清雍正十二年知县张易源重修平云亭的时候,与康熙四年邑令李德耀所撰《汉顺平侯赵将军墓祠碑记》中所载“城北皆有祠宇……惜无能一一兴复之”的时间顺序相吻合。根据以上历史文献、残章断简的分析,是否可以对望羌台得出如下结论:
一、平云亭就是望羌台。是赵云为观兵而建,因历史太长,时有兴废,直至淹没,只流传于民间。
二、将望羌台更名为平云亭是从北宋神宗时范镇开始传至今日,因名气大而将望羌台盖没。
三、平云亭名字的出现是政治家加文人的范镇所为,此名因更合适文人诗文表达和与静惠山匹配,也使望羌台受到冷落而只留传民间。
四、因为战争,中国历史的链条常常脱节、变形,许多记载都被中断,望羌台在历史中就被遗忘了。好在民间口传历史的链条没有脱节中断,望羌台被传承下来。
五、虽然望羌台被平云亭取代,但这也是历史。正如举人齐骙所说的事物的兴废没有永远不变的道理一样。
在今日的静惠山公园山顶上,建园时将平云亭和望羌台分别建在赵云防羌的一条山脉上,也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扬。西南师范学院教授朱柄先撰写的对联“十寨连营扶遗庙,一台耸峙作高山”,其赵云驻防的内涵十分深刻,是对望羌台一种包揽全局、历史浩淼的肯定。
以上对望羌台的探索,纯属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还望有志于此诸公从另外角度发表高见,共为名山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