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农历歌圩节又称“歌圩节歌节”或“三月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歌圩节、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歌圩节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详细解释
简介
歌圩节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歌圩节三月初三,每逢歌圩节,壮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在这一天,男女青年要对歌终日,所以又称为“歌节”。
柳州是壮族人民具有传奇色彩的歌手刘三姐的故乡,这里的壮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幼都是能歌善舞的好手。歌圩那天,大伯、大嫂们提着事先准备好的五色饭和彩蛋,青年男女们则都打扮得很漂亮,姑娘们还要带着绣球,涌向歌圩地点,鱼峰山下是一个主要的歌圩。
歌圩的高潮是擂台赛,歌台设在山脚下的几棵大榕树下,歌手们相继上台献艺。有老歌手,也有初登歌台的新秀;人们歌唱着新生活,歌唱着甜蜜的爱。
歌圩节又叫“三月三”、“歌婆节”,是壮族传统歌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要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除农历三月初三,春节、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满月、乔迁等时节都可形成歌圩。甚至赶圩路上歌逢对手时,也可形成临时歌圩。
其起源程序有多种传说,一说刘三姐发明山歌,众人争相传唱,逐渐衍成歌圩;一说为娱神,除灾驱疫;一说为记念一对坚贞情侣。
起源
要说“歌圩节”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歌圩节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歌圩节,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中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 《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歌圩节,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七指岭地区遇到罕见的大旱,人们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个名叫亚银的年青人告诉大家,说他梦见一只百灵鸟,要想摆脱这场灾难,必须爬上五指山的顶峰,吹起鼻箫诱捕它。亚银自告奋勇地登上五指山顶峰,他在山顶上吹起他心爱的鼻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只百灵鸟才从幽谷中飞来,亚银赶忙追捕,他追过一座山岗,最后亚银定神一看,百灵鸟变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应跟亚银到人间解救灾难。旱灾解除后,未想到却触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灵姑娘捉去,这时亚银赶来,他俩躲进一个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烧到山洞时忽然乌云滚滚、雷声大作、石裂山崩,把万恶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压死了。亚银和百灵姑娘变成一对鸟儿,飞上天空,乡亲们闻讯赶来,目送他们,激动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们美满幸福。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从此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个传统节日 ——歌圩节。
又传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汉族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台湾、福建地区:歌圩节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 )。
四川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多于歌圩节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三月歌圩节”)。
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布依族: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歌圩节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畲族:以歌圩节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黎族:称歌圩节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们称它为谈爱日。关于它的来历,有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见下文黎族“孚念孚”的传说)。
歌圩节和三月三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歌圩节”,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彩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歌圩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歌圩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歌圩节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成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采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歌节佳期,整个壮乡到处搭起歌台,进行对歌比赛。
庆祝方式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好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 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愿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边蛋让他碰,不愿,就整个握住。还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约还球时举行山歌比赛,如乙村输了,彩球不准送还,来年继续比赛,直到唱赢为止。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壮族歌节,逐渐发展成“歌圩节”文化艺术节。
三月歌圩节:
农历歌圩节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歌圩节、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歌圩节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政府将歌圩节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歌圩节节日习俗。
道教重要节日
农历歌圩节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歌圩节日,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宫观在歌圩节日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或在家里颂经祈祷。“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大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简明而艺术的阐释。说明了人们在歌圩节纪念真武大帝的来由和意义。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夫世有军争,国有武备,由来久矣。囊者豪杰相并,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气聚而难散,魂魄沉而无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内,号哭涕泣,无有已时。故救军旅之祸,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夫若是故,我黎庶乃多祈于太上真武也。太上真武亦称真武大帝,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为净乐国善胜王长子,古燧人氏之后也,籍隶今山西临县。善胜王后有孕四百二十日乃生真武。真武天生神勇,宅心仁厚,亟得大道,以振群伦。及长成,乃捐弃王位,负剑入湖北均县武当山(原称太和山)修炼,凡四十二年,功成得道,摄龟蛇羽化飞天,是为主司军旅之正神,而得普救天下刀兵之恶劫也。至殷商末,真武受元始天尊命,建皂纛玄旗,披发仗剑,助周灭纣,故于姜太公封神之际加封玄武,并号玄天上帝。及明永乐间,成祖朱棣谓真武阴佑其得帝位,因上号“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并自永乐十一年至十七年,征召民工三十万,大修武当山,以报圣恩。嗣后,武当山即成供奉真武之主要道场矣。山西临县真武山、方山县北武当山暨陕西佳县白云山,则为其北方三大道场也。
窃维临县真武山真武道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说先秦年间,一说宋元时期,其建筑历代屡有修葺,屡有破坏,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被尽毁。然遗址尚存,信士尚在,故八十年代后又有诸多道徒,群聚武山,举行法事。公元两千年农历庚辰岁三月初三,真武圣诞日,道徒数人及山下居民酒首社家,合议于真武山巅重建真武大帝简易道场。以是故真武山香火重现鼎盛,四方百姓咸感其诚,捐资捐物,图谋修复,盲愚归心,实所感奋。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国泰民安,俾使历代死国难之牺牲将士及兆众游魄,咸膺其庇,得受香烟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于是碑记其盛,永锡传芳。铭曰:紫微帝星初蒙尘,难息狼烟与妖氛,降魔还籍真武计,不战而屈天下兵。王者之师,不可不兴;世界纷争,不可不平;惟天之所佑,无善不彰;奉天以伐恶,无罪不灭。其惟真武用命已矣。
《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记》
这篇碑记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议论开始,以议论结尾,首尾相顾,浑然一体。二是议论酣畅,颇有见地。譬如其开篇:“夫世有军争,国有武备,由来久矣。囊者豪杰相并,民罹刀兵,乃致茫茫苦海,死兵劫者,冤气聚而难散,魂魄沉而无救,四大之中,六合之内,号哭涕泣,无有已时。故救军旅之祸,刀兵之劫者其不亦大乎”——从战争的由来已久,写到战争造成人民的死难之惨,阐明了作者对战争死难者的伤悼之情,以及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观点。譬如其结尾:“嗟乎,以有真武而得国泰民安,俾使历代死国难之牺牲将士及兆众游魄,咸膺其庇,得受香烟者,是乃仁人之心,道意之真矣夫”——表明了作者衷心希望和平永驻、国泰民安的心愿,以及其希望历代所有战争死难者的灵魂都能得到慰籍的心愿。作者并且认为实现这样的心愿,也就是仁人的本份和大道的真义。综观之,这篇碑记不仅使我们明白了真武山太上真武的来龙去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使我们有所思索。
2008中国畲乡“歌圩节”活动开幕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上午,由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东南电视台与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歌圩节”节庆活动暨2008中国畲乡“歌圩节”活动在景宁开幕。
在简短的开幕仪式后,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歌圩节”节庆活动大型广场歌舞拉开序幕。TW情歌天后高胜美唱起了《高山青》 、《千年等一回》和《山地情歌》 ,醇美的声音、动情的演绎感染了每一位观众。在高原红演唱之后,林照玉和雷志华合唱的《我们是一家人》唱出了海峡两岸各民族同胞共同的心声。著名歌手周华健在欢快悦耳的《朋友》歌声中压轴登场,广为流传的《风雨无阻》让全场观众不约而同地挥舞起手中的彩旗,为奥运所作的《我是明星》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博得数万观众持久热烈的掌声。
据介绍,中国畲乡“歌圩节”期间,还安排了“歌圩节”民俗篝火一条街狂欢活动、传统竞技比赛、中华畲族民歌节、海峡两岸少数民族发展座谈会、中国畲乡“歌圩节”民间歌会等活动。
据河北省《涿鹿县志》载: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家家户户屋内顶上插柳条,扫院舍以除蚊虫之害。同时,也预示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至今仍有部分村庄沿此习俗。
神圣大典下的风流主题
传统的东西在哪儿?现代化的都市、城镇化的乡村、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线、钢筋水泥铸就的民居靓宅……与自然的本色一起诞生、在教化的漫长岁月中悄然渗润的民族传统文化已渐趋式微。当现代文明的色彩缤纷染至、催熟剂催生的文化世界性冲击而来,民族传统的东西就得忍隐消退了。祥周村,一个地处城市边缘地带的城镇化村庄,右有作为水上运输主干线的右江河道、左有全线穿越镇域而过的国道级公路;往前延伸数里与县城相望,往后连接十里平川与田阳县域交界,村内道路平整宽阔、四通八达,村民以农业生产及商贸活动为生,加上镇政府所在地也设在这儿,可谓现代之又现代的一个村子了——而在这车行如流、时尚如风的背景及所在里,原本为一种十分简单的宗庙祭祀是怎样延绵承传上百年而成为一种张扬极盛的民族传统活动呢?古有祭祀祈福、诵唱神灵的乐歌,主要是在宗庙祭祀的同时对所祭的先人进行歌颂,“颂”的形式即唱,以歌谣的形式唱出来,从而形成了祭祀乐歌的先制(如《诗经》的“颂”)。古祥周先人在进行宗庙祭祀活动时也一定沿袭了这个先制,在祭祀的过程中亦颂亦唱,从而形成了歌乐与祭祀活动相成相生的局面,只是他们的“歌圩”是以山歌对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逐渐风行演绎,变成后来男女对唱的、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歌乐形式。
如果以上的假设符合事实,那么可以确定的是,祥周“风流”歌圩节是附着在一种祭祀先人的活动上形成的。漫步在如今的“风流街”上,只见古庙香火融融,前来祭祀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传说这座座落在旧街中心点上的古庙已有百年的历史,尽管历尽沧桑,却神韵依旧。旁有灯笼花、橘子树各一株,十分幽然雅致。庙内有祖公像——这个祖公像与另一座距此不远、座落在祥周中心小学后墙外的古庙里的观音像遥相呼应,祈福在此,求子在彼,众男女各有所需,便各各执香烧纸,自了心愿。
毕竟一方神灵护佑一方乡土,为祈福求子而来的毕竟限于本乡本村的村民,像今晚(农历三月二十七,真正“风流节”的前夕),祥周街上人头攒动,短短的几条街巷上挤满了人,到底这些人从何而来,来又是为了什么?
从古庙里抽身出来 ,往街上走去,只见灯火灿灿的街巷上此一处彼一处堆着一堆又一堆的人,这些人堆里会有一两对正在对歌的男女,他们被前来倾听的听众包围着,唱的人风眉情眼,听的人意转心随,这一堆与那一堆所发出的歌声抑或此起彼伏、抑或遥相呼应。据了解,今晚的人潮有些是冲着镇政府新建文化广场的竣工典礼而来的,那儿有一台丰富多彩的现代文艺晚会。不管是无意的巧合还是有意的安排,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戏同时上演,这终究是一个相当牵强的画面。我们看到,演出是演出、对歌是对歌,两个活动各不相干,没有交汇的基线,也没有融合的枝叶。现代文明戏的演出结束了,传统对歌的进程刚刚进入高潮。即便现在已是夜里十二点多,前来加入的人还在不停不断。这些人手里提着袋子,袋子里装的是衣物伞帽之类备用东西。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是准备不睡不归听歌听到天亮的。同行中有了解这个中奥秘的朋友透露说这些人来是为了了结一桩心愿而来的。这个“风流节”本意就是指那些在年轻时互相爱慕但终究没有结成眷属的男女约会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他们不管各自有多忙、住得有多远,都要回来赴这个约。在这样的夜晚,借着宗庙祭祀的大典、以崇高的爱情为名,这些曾经被无情折散的有情人各各执手对唱、 互诉衷情——我们没有看到这样具体的细节,朋友说这些人约会的阵地主要在右江河边一个名叫“祥周沙滩”的地方——往村后的河边码头走下去几步路即是,不信你明天早上去看看,在那儿他们一夜丢下的食品袋纸巾之类的垃圾能装满几十只箩筐。
古有牛女“七夕”相会,今有祥周“风流歌圩节”,不同的形式蕴含相同的内容,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主题,是人类情感的归宿,是人类精神永恒的承载者。祥周村地处城市边缘,是时尚与文明先行的得风者,却能够在她富丽的现代生活空间上保留有这么一小块本色的精神园地,让一个原本寻常的宗庙祭祀活动能在这儿盛传百年而不衰,除了这种祭祀本身所具有的所谓“赐福”功能外,更大的原因是在“爱情”这两个字上,“爱情”即“浪漫”、“浪漫” 即“风流”。祥周“风流歌圩节”依托一个神圣的祭祀大典而生成,又以其自身瑰丽多彩的魅力来给它披上了一层浪漫恒久的外衣,庄重与活泼、神圣与浪漫、神异与爱情——互动、演绎、相生、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