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昨日,一则“国家文物局等再次研究是否大规模勘探武则天墓”的消息在各大网站疯传,本报记者昨日下午与乾陵管理处有关负责人核实之后,证实该消息是子虚乌有。
据悉,网上这则消息源于某周刊,随即,该报道被人民网、新浪网等多家网站转载。
昨日下午,乾陵管理处副主任陈彦德表示:“该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的捏造!短期内不说,至少在50年内,乾陵的发掘绝不会提上桌案。”陈彦德告诉记者,1月11日,省文物局赵荣局长还在乾陵调研,“当时赵荣局长就明确表示,乾陵管理处目前要做好的工作是保护利用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即做好文物本体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做好乾陵景区的综合治理和整治。”
陈彦德表示,2011年,乾陵邀请清华大学针对乾陵做了大景区近、中、远20年规划设计,而这个设计规划目前也已经初步通过专家论证,所以很可能有人断章取义并因此而产生误解。
详细解释
乾陵,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成。
位置概况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气势雄伟壮观。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梁山是圆锥形石灰岩山体,共有三峰,北峰最高,海拔1047.9米,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两峰较低,东西对峙,中间为司马道,故而这两峰取名叫“乳峰”。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
从乾陵头道门踏上石阶路,计537级台阶,其台阶高差为81.68米。走完台阶即是一条平宽的道路直到“唐高宗陵墓”碑,这条道路便是“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陕西巡府毕源为高宗所立,原碑已毁,现在这块碑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此碑右前侧另一块墓碑,是郭沫若题写的“唐高宗李治与则天皇帝之墓”12个大字。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是从乾陵开始才有了固定制度的,一直延袭到清代,历代大同小异。[1]
陵墓陪葬 乾陵陪葬墓共计17座。计有太子墓二(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王墓三(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 节、彬王李守礼),公主墓四(义阳公主、新都公主、安兴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杨再思、刘审礼、豆卢钦望、刘仁轨、李谨行、高侃、苏定方、薛仁贵)。1960~1971年已先后发掘了永泰公主、章怀太子、懿德太子、中书令薛元超、燕国公李谨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绚烂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中国古代瑰丽奇绝的艺术画廊,《马球图》、《客使图》、《观鸟捕蝉图》、《出猎图》、《仪仗图》等壁画,不仅对研究唐代绘画,而且对研究唐代建筑、服饰、风俗习惯、体育活动、宫廷生活、外事往来等具有重要价值。
帝后合葬
位于八百里秦川腹地的陕西渭北山地,蕴藏着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灵秀。在这群优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锥状山峰中,分布着数十座中国汉唐帝王的山陵,给三百里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 线。其中,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因埋葬着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人而蜚声中外,唐代其他皇帝的陵寝和乾陵一起围绕京师长安成扇形。
从古都西安驱车,沿312国道西行约70公里进入乾县境内时,极目西北方向,就会看见苍茫烟云衬托着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势,耸立于茫茫苍穹之下,远望就象一新浴之后的少妇披着长发,头北足南,仰面躺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就是梁山,是有“历代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称的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号乾陵。实际上是一帝、一后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来,现代人认为这是二帝合葬墓,但这并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观点。因为神龙政变之后,武则天被迫将大唐江山归还给李氏皇族。为了死后能有栖身之所,武则天自己宣布废去自己的帝号,请求她的儿子(唐中宗李显)将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于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应了母亲的这个请求。所以在礼制上乾陵仍然属于一帝、一后的合葬墓。
自古以来,乾陵在史书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后合葬墓一样,被视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则天是附葬于其中的皇后。解放后,由于郭沫若对武则天非常推崇(郭沫若崇拜独裁者),于是带头把唐高宗乾陵称为二帝合葬墓。加之现代为促进旅游,一些不顾历史事实的宣传,把乾陵称之武则天陵。更有甚者,据此来讨论武则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称为“乾陵”,完全不知道乾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
墓地梁山
自周、秦即为名胜之地。史载,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载弘基,秦始皇筑宫梁山而御夷狄,汉张 骞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丝绸之路”都经过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势险峻,为东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登上梁山峰巅,东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势突兀,孤耸回绝;南望太白(山)终南(山),积雪皑皑;北望五峰(山),遥相辉映;西接翠屏(山),层峦叠嶂。脚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苍润高峻,泔河环其东,漠水绕其西,整个山麓林木葱茏,古柏参天,环境雅致肃穆。据堪舆家(风水先生)认为,梁山大有利于女主。所以,代唐为周的女皇武则天便把梁山选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后的“万年寿域”。
墓主情况
唐高宗
文献记载,高宗李治(628—683)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文德皇后长孙氏所生。16岁时得舅父长孙无忌的帮助被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即皇帝位。 李治并非旧史家所称的“昏愦无能、怯弱平庸”之辈。即位初年,他“载怀千古,流鉴百王”,立志要做中兴英主,以建成大唐不世之基业。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的辅佐下,他恭勤国事,礼贤下士,认真执行太宗皇帝的贞观遗规,垦殖荒田,推行均田制;发展科举制度;人口迅速增加,社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势力进入中亚地区。故史书评价高宗即位初年的政治是“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李治中年后,因“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遂委武后处理朝政。武后借机大权独揽,专擅朝政,“权与人主侔矣”。666年正月,李治与武后同登泰山封禅,谒祀孔子,大唐王朝中形成了“二圣”并尊的局面。宰相上官仪曾上奏后宫权重,被下狱处死。李治亦深感大权旁落,恐李氏江山丧于己手,欲禅位太子李弘(李治与武则天长子),无奈李弘沉疴婴身暴薨。于是立次子李贤为太子,并使之监国。武后旋以“忤逆”罪废黜李贤。李治无奈,又立英王李显为太子。公元682年,李显生子李重润(死后追谥懿德太子),李治立其为皇太孙,并破例为太孙开府置官署,以求大唐江山万代。弘道元年幸洛阳,同年崩于洛阳之贞观殿,享年56岁,在位34年。他临死前说:“天地神若延吾一两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恨。”表示愿将尸骨埋在京师长安的关中地带。遗诏“陵园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武则天)处分。”文明元年(684)五月,武则天遵照高宗遗愿,命睿宗护送高宗灵驾西返京师长安。八月葬于梁山,陵曰乾陵。
武则天
简介
武则天(624—705),字名曌,因其曾称则天大圣皇后,后人称 为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生于唐都长安(一说四川广元)。其父武士彟原为木材商人,后追随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唐初官至工部尚书、利州都督。其母杨氏是隋宰相杨达之女。
据说武则天小时候就有异相。当时名闻天下的星相家袁天罡曾到武家赴宴。席间,武士彟请袁给家人相面。袁天罡看了夫人杨氏后,说:“夫人骨法非常,必生贵子!”看了武氏二子元庆、元爽后,说:“此二子官可至三品,但并不富贵终身!”这时,乳母抱着身穿男孩衣服的武则天走了出来。袁天罡上前审视了一会儿,说:“此小郎君神色奥爽,不易知晓,让她走走看。”于是,乳母把她放在地上。孩子走了几步,袁天罡又让她抬头看,大惊道:“此子龙睛凤颈,伏羲之相,必极显贵!”袁天罡又从侧面将孩子审视了一会儿,又惊奇,又遗憾地说:“可惜是女,若是郎君,当为天下主!”
生平
贞观十一年(637)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闻其“美容止”,召入后宫,封为才人,赐号“媚娘”。初入宫闱的武才人以其特有的妩媚博得了唐太宗的欢心,但她自揣在佳丽如云的后宫是难以得到太宗长久宠爱的,这个颇有心计的女人,便以自己的美色诱惑了皇太子。贞观末,太宗病危,李治侍奉在侧,与武氏有染。贞观二十三年(649),太宗驾崩。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才人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永徽三年(652)太宗忌日,李治临寺焚香,与武媚娘相遇,旧情重温,遂被召回后宫,封为昭仪。
宫中古来多怨火,最是娥眉不让人。复入宫廷的武昭仪以自己的伶俐和睿智,并不惜以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来嫁祸于王皇后,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并开始参与朝政。“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武皇后,很快就显露出她超人的才华和精明强悍的治国能力,得到高宗皇帝的极大信任与依赖。显庆五年(660)十月以后,身患多种疾病的李治,便将“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武则天借此机会,笼络朝臣,利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消灭了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重臣,从此专断朝政。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次年废中宗李显,立李旦为帝,令其不得干预政事。载初三年(690),武则天命僧人法明编造《大云经》,称其是弥勒佛降生,应代唐为阎浮提(人世)主。接着又命心腹大臣搞了几百人“劝进”,结果朝廷上下、京城内外、四夷酋长、僧道等几万人都跟着“劝进”。武则天见时机成熟,遂改唐为周,于天授元年九月正式登上皇位,自称大周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评价
武则天通文史,善权谋,手段残酷。她称帝后,广开仕途,开创“殿试”、 “自举”、“武举”制度,广泛吸纳人才;奖励告密,任用酷吏,屡兴大狱,打击士族显贵,以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地位。在她统治的近50年间,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同时,加强和改善了唐王朝与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晚年豪奢专断,宫闱秽乱,侄儿武三思把持朝政,政宪大乱。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复位。十一月,武则天崩逝于洛阳上阳宫,临终遗嘱“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终年82岁。次年五月,武则天灵驾还长安,八月与其夫合葬于乾陵玄宫。
选址轶闻
选址
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长孙无忌和专管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高耸,主峰直插天际。东隔 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歧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原来他曾为高祖选陵址到过梁山,深知此山风水的优劣之处。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梁山虽东西两面环水,能围住龙气,但与太宗龙脉隔断,假如百姓选祖茔於此,是可以兴盛三代,但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大唐龙脉从昆仑山分出一支过黄河,入关中,以歧山为首向东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尧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为龙首。陛下不可以后居前,况梁山又非龙首,而是周代龙脉之尾,尾气必衰,主陛下治国无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两峰似女乳状,整个山形远观似少妇平躺一般。陛下选陵于此,恐从此后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属木格,南二峰圆利,属金格。三座山峰虽挺拔,但远看方平,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龙气助金,地宫营主峰之下,主陛下必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见,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听了袁天罡一番宏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早有武则天亲信告知武氏,武氏听了十分高兴,她暗自思忖:小时候听父亲说,袁天罡说我将来能做女皇帝,看来要应验了。晚上,就给高宗吹了一阵枕边风,自然是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了。
命名
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陵址选好后,如何定名,群臣争论不休。有大臣建议:太宗山陵名曰昭陵 ,有昭示帝气之意,陛下陵就定名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泽。长孙无忌奏曰:“梁山位于长安西北,在八卦中属乾位,乾为阳,为天,为帝。长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为陛下万年寿域的天堂帝都,人间、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为帝王。依臣之见,就定名为乾陵吧!”高宗闻听十分高兴,遂定名为乾陵。长孙无忌哪里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说梁山阴气弥漫,不能选作陵址。今定名为乾陵,岂不注定有女人为帝吗?后来的一切发展都应了袁天罡的预言。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文献记载,弘道元年高宗死后,但武则天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憾”的遗愿,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了吉地,命吏部尚书韦待价为山陵使,户部郎中韦泰真为将作大匠,动用兵士和民工20余万人,按照“因山为陵”的葬制,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冢,在山腰凿洞修建地下玄宫。《新唐书·陈子昂传》载:“山陵穿复必资徒役,率癯弊之众,兴数万之军,调发近畿,督扶稚老,铲山背石,驱以就功。”经过三百多个昼夜的紧张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时,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后乾陵营建工程继续进行。
22年后,武则天于神龙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则天的问题上,朝廷发生了一番争论,中宗欲满足母后“归陵”的遗愿,大臣严善思极力反对。他说:“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动尊者而后葬入。则天太后卑于天皇大帝,今若开陵合葬,即是以卑动尊,恐惊龙脉。臣闻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今若开陵,必须镌凿。动众加功,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择吉地,别起一陵,既得从葬之仪,又成固本之业。若神道有知,幽途自当通会,若以无知,合之何益。”宽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开乾陵埏道,启开墓门,于神龙二年五月将武则天合葬入乾陵玄宫。从此,乾陵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两帝的陵园。合葬武则天后,中宗、睿宗朝又将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园的所有营建工程经历了武则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历时长达57年之久。
乾陵规模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从古至今,没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的历史教训,从他与长孙皇后的昭陵起,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由当时著名的艺术大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主持设计,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安史之乱”后,乾陵历经1300多年的风雨沧桑,乾陵地面的宏丽建筑已荡然无存。 《唐会要》记载,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时曾造屋378间。此后,置的120余件精美绝伦的大型石刻群,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盛唐时代精神。
从梁山南二峰的天然双阙起,往北依次对称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对高达8米有余的八棱柱石华表,这是帝王陵墓的标志,其造型昭示着生命长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对人类生殖行为的崇拜。接着是1对昂首挺胸、浑圆壮观的石刻翼马,马身两翼雕以卷云纹,似有腾飞之势。翼马之北是1对优美的高浮雕鸵鸟,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象征。紧接鸵鸟的是5对配有驭手的石仗马和10对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称直阁将军)。传说翁仲姓阮,是秦朝镇守临洮的大将,威震夷狄。秦始皇树翁仲像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卫陵园。
翁仲之北是两通石碑,西边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圣纪”碑,它是女皇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纪念碑,碑高6.30米,宽1.86米。碑文约5600余字,武则天亲自撰文,中宗李显书丹,笔画初刻填以金屑,现今个别字的金迹尚在。
东侧一通是武则天的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碑身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两侧各线刻高4.12米的“升龙图”。碑座阳面线刻“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整个无字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美,为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无字碑唐时立,但不铭唐人一字,留下诸多待解之谜。目前主要有“德大说”、“遗言说”等。“德大说”是武则天认为自己以女子称帝,“功高德大”,难以用文字表达,故仅立白碑;“遗言说”是说武则天临终前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故不铭一字。
意外现身
历代盗掘
关于乾陵地宫是否被盗和它体内的珍藏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据文献记载,五代时,温韬为后梁耀州节度使期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之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因缺少军资,他动用40万将士盗挖乾陵,直挖出一条40余米深的大沟,也没有找到墓道口,后因官军追剿,黄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侧仍有一条深沟被称为“黄巢沟”。民国初年,军阀混战,盗掘古墓成风。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部下驻扎乾陵,用真枪真炮演习的办法掩护一个师的兵力盗掘乾陵。士兵们用炸药炸了许多处地方,却没能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盲目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称武则天显灵了云云……盗掘不成,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古往今来,多少歹人绞尽脑汁,费尽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宫墓道口。
意外发现
乾陵墓道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几个农民意外发现。
1958年冬季,经过乾陵的西兰公路复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农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社社与几位同伴在距无字碑以北1公里处的梁山主峰东南坡炸石头,前两炮炸过之后无甚异常。岂料贺社社点的第三炮炸响之后,半空中飞出几块石条,硝烟散去,贺社社和几个同伴跑过去一看,只见爆炸面上尽是石条,像是人工凿的,上面有字,或连着些像钢筋一样的东西,“莫非把姑婆陵炸开了!”世代居于乾陵的农民跟着武三思称武则天为姑婆,他们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姓杨的干部报告了情况。杨干部听几个农民如此这般一说,也惊得嘴张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马上报告给县委书记、县长。他们听完报告之后,不相信农民能用土炸药炸开乾陵,因为民国初年的孙连仲用洋炸药也没能炸开陵墓。虽然怀疑,他俩还是叫杨干部跟农民去看一下。从乾县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华里,当时交通不方便。杨干部一行来到放炮的地方时已经傍晚时分。杨干部看了看现场,确实有石条。他让几个农民用碎石把炸点盖住后,就告诉农民:不准在这里炸石头了,炸出石条的事也不准张扬。听杨干部这么一说,几个农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杨干部连夜向县里领导汇报了情况。书记、县长一商量,就让他放下其它工作,专门管这件事,并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级汇报。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乾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发掘显示: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挖掘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的记载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围也没有找到盗洞和被扰乱的痕迹,从而证明乾陵是目前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
无头石像
无头原因
乾陵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门外的神道东西两侧,分布着两组石人群像,整齐恭敬地排列于陵前。西侧32尊,东侧29尊,共61尊。
这些石人残像高在米至米之间,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们习惯上把这些石像 称之为“蕃像”、“宾王像”。这些与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着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领紫袖的。但他们都双双并立,两手前拱,姿态极为谦恭,仿佛在这里列队恭迎皇帝的到来。但最为奇怪的是,这些石像都是没有脑袋的,这就让人产生了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乾陵会用这些没有头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细观察它们,会发现从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头被砸掉的痕迹。那么,这些石像的头部失踪是人为的呢,还是天灾呢?
关于石像没有脑袋的原因,可谓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就是,这些石像的头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在明朝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去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庄稼里践踏粮食,然后在第二天又煽风点火似的,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砍掉它们的脑袋,让它们不能在出来祸害庄稼。当地的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诗人描写乾陵的诗句中出现了“赤马剥落离倒旁”的诗句,说的应该就是乾陵的立马和石像都纷纷地倒在了地上。诗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间的传说在时间上有相近之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八国联军侵华时,看见唐乾陵前面立着外国使臣的群像,同样感到有辱他们的脸面,于是就把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但是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因为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八国联军并没有来到乾陵这个地方,哪来的砍石像一说呢?
虽然上述都是民间的传说,不能作为依据,但考古学家又进一步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可能是自然灾害给这些石像带来了灾难。通过大量资料证明,在明嘉靖年间,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号这一天,在陕西华县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震级高达8—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中。而乾陵距华县只有100多公里,同样属于震中地带,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便是震惊中外的关中大地震。据专家们推断,这场地震才是造成这61座石像头部断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许多陵前的石像石马都是在头部上受损了。再有就是这些石像的材质不是很结实,由于当时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损的时候,头部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
研究人员推断,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毁于那场大地震中,还有一部分是毁于明末清初的那些战争中。即使这些石像已经遭到毁坏,但还是可以从他们的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2]
相关记录
从北宋崇宁二年(1103)至明崇祯六年(1633)的530年间有“往来登眺者题咏诗篇刊其上”,计39人42段。其中无字碑阳面正中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朗君行记”题刻是用被称为“二十世纪之谜”的罕见的契丹文字镌刻的,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在两通石碑的紧北边,竖立着61尊蕃臣石像。东群29尊,西群32尊。这些石人是当时唐王朝属下的少数民族官员和邻国王子、使节。武则天为炫扬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势,将他们雕像立于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木俱罕国王斯陀勒”、“盛于阗王尉迟璥”、“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陵园内城的四门之外,还蹲踞着4对8尊高大雄伟的石狮,以朱雀门外的最为雄伟。这对石狮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凛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狮于陵前,增加了陵园的神圣和威严气势。
著名石碑
无字碑
在朱雀门外的司马道东侧,耸立着闻名于世的武则天无字碑,它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约有100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 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碑的两侧有升龙图,各有一条腾空飞舞的巨龙,线刻而成,龙腾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或称狮马相斗图),其马屈蹄俯首,温顺可爱;雄狮则昂首怒目,十分威严。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无字碑北靠东阙,南依翁仲,西与述圣纪碑相对,奇崛瑰丽,巍峨壮观,雕刻精美,不愧为历代群碑之冠。武则天精心设计并树立的这块无字碑,在整个乾陵陵园的石雕中,不仅因处于显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艺术,独特的丰姿韵味,以及种种富于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而倍受青睐,名播八方。游客们到乾陵来,几乎都要在无字碑前驻足,或凝眸注视,或摄影留念,或指点评说。无字碑在无数游人眼中不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则天的象征。
无字碑上为何无字,民间出现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使无字碑成为有字碑。再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渐镌刻了许多文字,不仅在内容上自然形成了评价武则天的“碑文”,而且在书法上真、草、隶、篆、行五体皆备,或许,这正符合了武则天当初立碑的本意。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前人后人无法沟通、协调和照应,历代题字鸡零狗碎,毫无章法,弄的诺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其中惟有1135年《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这是用女真文字刻写的,旁边还有汉字译文。女真文字现已绝迹,因此,碑上的文字成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述圣纪碑
述圣纪碑,位于司马道西侧,与无字碑相对,是武则天亲撰、其子中宗李显书丹,为高宗歌功颂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阙8.65米。
碑为方形,顶、身、座共七节,表示日、月、金、木、水、火、土,寓意李治的文治武功光照天下,故又称“七节碑”。碑高7.53米,每边宽1.86米,重约89.6吨。顶部为庑殿式,屋檐四角雕刻一力士石像,檐雕斗拱中间为五节碑身,下为碑座,各部分用榫卯相接。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筑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东西18.85米,但碑亭早已不存在了。
述圣纪碑记述高宗文治武功之意,此碑开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碑身五节除第一块和四块无字外,其余三块的正面及东西两侧均刻有字。碑正面碑文,文为骈体文,原文46行,行约120字,共约6000字,皆楷书,每个字笔画间都“填以金屑”,闪闪发光,照耀陵园。后因天长日久,金屑自然脱落,文字也大多剥蚀,仅第一、二、五石存留的1500多字还依稀可辨。
地宫简介
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对此,乾陵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樊英峰先生曾撰文介绍:目前考古工作者将乾陵地宫内可能藏有的文物分为六大类:①金属类,有金、银、铜、铁等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具和装饰品、工艺品等;②陶、瓷、琉璃、玻璃等所制的器物、人物和动物俑类;③珊瑚、玛瑙、骨、角、象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和装饰物;④石质品:包括石线刻、石画像、人物及动物石雕像、石棺椁、石函和容器;⑤壁画和朱墨题刻。⑥纸张、典籍、字画、丝绸和麻类织物,漆木器、皮革和草类编织物等。可以深信,乾陵幽宫重启之日,必是石破天惊之时。那时,盛唐文化的独异风采将让世界为之瞩目。
旅游指南
门票
旺季(3月-11月)联票70元,乾陵单票45元,永泰墓旅游区(乾陵博物馆)和 懿德墓旅游区25元,章怀墓旅游区15元;
淡季(12月-次年2月)联票40元,乾陵单票25元,永泰墓旅游区(乾陵博物馆)和 懿德墓旅游区15元,章怀墓旅游区 5元。
开放时间
旺季3月-11月份开放时间8:00-18:00,节假日照常上班。
淡季12月-次年2月份开放时间8:30-17:30,节假日照常上班。
玩法:访古
交通
1、可在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坐游3路公交车直达乾陵。游3路每日一趟,8:00从西安火车站东广场出发,15:00由乾陵返回。车程约2小时。票价:单程18元。黄金周会加车。淡季1月-3月停运。
2、从西安市城西客运站或咸阳市汽车站乘坐发往乾县的长途车,抵达乾陵县城后转乘公交车前往景区。
3、自驾车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行40公里即到。
4、景区内除有仿古马车可到各景点外,还可以骑马游览。
住宿
西安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游览参观,市内有各种不同档次的饭店和宾馆,住宿十分方便。
在西安市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就有不少的宾馆可供普通游客住宿,虽然不是很豪华,但也干净舒适,而且价格不贵,一般都在百元以下。
市内还有很多的旅游定点饭店,套间和标准间客房内一般有卫生间、电话、和电视。
普通标准间客房价通常100元至200元不等,淡旺季价格有所浮动,大部分饭店可为住店客人代订飞机票、火车票,非常方便。
申遗价值
文明见证突出的普遍价值
唐乾陵是7世纪东亚“依山为陵”纪念性建筑工程的杰作,陵墓建立在海拔1047米高的石灰岩质圆锥形山峰上,体现了古人对高山景仰的崇拜,这是埃及金字塔墓区依托沙漠戈壁、印度泰姬玛?玛哈尔陵依托加木那河畔所没有的宏伟高大气势[3]。
唐乾陵创建了一个围绕山峰整体安置灵寝的自然效果,奠定了唐代“依山为陵”葬制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内外两重城墙、两组双阙楼、两个碑亭、一条神道、成组石雕和石雕群等,整个设计是为了适应230万平方米地带中变化的地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唐乾陵建筑遗址、出土文物这些中华民族瑰宝,完全达到了世界文化遗产三种分类标准的定义,世界各国专家学者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赢得了各国首脑赞叹和大量观众的喜爱,可与欧亚已列入世界遗产的同类项目相媲美,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文化神韵。列世界遗产数量第一的西班牙和第二的意大利却没有陵墓与墓地类项目,这正反映了东西方历史文化遗产的差别。
艺术精湛丰富的独特价值
唐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的合葬墓。秦汉以后,皇帝、皇后多不合葬,而乾陵夫妻“二圣”合葬墓独特一帜。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里,女皇武则天一生活动的评价争论激荡了上千年,对中国文化血脉有着深远的影响。
唐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其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唐乾陵也是唯一历经千年未被盗掘的唐代帝王陵,其地宫遂道编号刻字砌石已被发现,出土有细腰铁拴板、锡铁锭等,这是一般陵墓所不具有的独特价值。
文化品位很高的记忆价值
截止到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788处,数量相当多的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宗教建筑群、古遗址与岩画等,古代皇族生活的宫殿也不少,但陵墓与墓地只占2.66%,相对较少。唐乾陵作为人类足迹和地下宝藏,饱含着前人对后人的奉献和功德,与其他种类文化遗产相比更显得珍贵,特别是作为7~8世纪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东方帝王顶级权势造就的伟大陵墓,唐乾陵历经千余年始终没有过被盗掘过,有一些陪葬墓未发掘,一旦文物保护技术达到永久无损高水平时,沉睡地下宝藏未来经考古出土的可能性极大,必将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周边景点
铁佛寺
陕西乾县铁佛寺古镇铁佛古寺案“县志”所传,铁佛古寺创建于汉代,位于清凉山上故初名清凉寺。香火盛时,常聚千僧。后清凉寺毁于大火,仅存铁佛坐像,遂移本处,重构殿阁,并易名铁佛寺是既得名铁佛寺镇。
铁佛寺古镇历史悠久,据《乾徽遗稿》载,县城北铁佛寺镇清凉山於汉代建清凉寺。明万历年间,有了空、了常、了喜、了澈四位和尚住持之,大兴象教,缁徒云集,今有画像在焉,不著作姓氏,衣带当风,栩栩如生,佛像金色,生气远出。明万历年间,寺院毁於火灾,仅余铁佛像一尊,众僧移请铁佛下山,并於清凉山东南麓构地供奉,其地即古丝绸路驿站之遗址也,因有铁佛像而更名为铁佛寺。 民国年间,拆寺兴学,大部分殿宇被毁,解放后仅存的一座大殿也在宗教改革时期被毁,仅余三尊佛像和三十轴水陆布缯,以历史文物名义收藏於县文化馆和乾陵博物馆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当地信众礼聘1941年出家,受戒於北京广济寺,曾任京川陕各大寺院住持监院的山西太原籍僧人正文大和尚住持重兴。1985年正文长老与当地领导多方协商周密规划,确定在原址上北延东扩,承蒙各级领导支持各界人士资 助贰佰肆拾多万元,从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九年,历时十二载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先后建成山门、大雄宝殿、铁佛殿、韦驮伽蓝殿、藏经楼、僧寮、斋堂等,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26000余平方米,30余亩,构筑古朴,雄伟壮观,典雅,现藏新修《大正藏》、《中华大藏经》各一部,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声闻遐迩,受度皈依者无数。
正文长老在兼任山西太原市佛协会长、白云寺方丈“住持”期间,於2000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安详圆寂,终年八十有九,戒腊六十六夏,师一生爱国爱教,深受四众崇敬,铁佛寺四众弟子将灵骨迎回按照大师生前遗嘱在清凉山建塔安奉,为铭记老和尚功德於不朽,镌石立碑建纪念堂永留始末於千古云尔。
铁佛古寺占地三十馀亩,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铁佛殿、藏经楼、法堂、伽蓝殿、相师堂、斋 堂、两层东西配楼(僧寮)、东西方丈室、流通处等建筑,布局紧凑,建造精巧,已成远近闻名的弘法清修的净土道场。1992年复从外地请求铁佛一尊,於1995年建成大殿(铁佛殿)一座供奉,使铁佛寺名副其实,恢复其本来面貌。前不久雕刻卧佛一尊,安放于法堂,于1996年春天开光。1986年,县政府准铁佛寺正式对外开放,如今皈依寺中的三宝弟子数次干计,及全国各地。该寺除开展常规佛事活动外,每年还举行六次佛七,尤又四川、香港、山西、河北、北京、辽宁、甘肃、宁夏等地居士为叁加者达千馀人铁佛古寺开寺住持政文法师,1912年出生,山西太原人,1935年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 正文长老在兼任山西太原市佛协会长、白云寺方丈“住持”期间,於2000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安详圆寂,终年八十有九,戒腊六十六夏,师一生爱国爱教,深受四众崇敬,铁佛寺四众弟子将灵骨迎回安奉,为铭记老和尚功德於不朽,镌石立碑永留始末於千古云尔,正 文大师圆寂后在山西五台山火化得千二百余枚舍利,其中白色带绿的舍利三十枚。只见洁白如玉,仿若翡翠。更有黑色念珠舍利子二十余枚。只见形如念珠,小于黄豆,中有圆孔,令人称奇。这正是这位高僧一生修为之见证。诸大苦行之结晶舍利子现存于铁佛寺村清凉山舍利塔下。据史料记载从明代至今铁佛寺古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九月二十及正月十六都有佛会及物资交流大会并有秦腔剧团等演出助兴,同时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信徒及客商参加 。2009年铁佛寺在全国率先开设世界语佛法教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学者及爱好者,已接待来自巴西、法国、俄罗斯波兰等国的学者学习交流。
铁佛寺塔院汲取中华民族感恩敬孝的传统美德,弘扬佛教文化,以慈悲为怀,在清凉山重建隋末唐初的清凉山塔院,清凉塔院位于乾州城北九公里处,交通便利,在东侧临唐王陵,西邻乾陵,北靠展翅欲飞的五凤山,南接南陵,中有河流环绕,前吸终南之气,后纳千山地脉。此塔院独居中峰,成为五凤三陵怀抱之中,环境清幽雅致,气氛祥和宁静。
此寺经隋唐大师惠远惠贞扩建,当时闻名长安兴于隋唐,历史悠久。后又经铁佛寺住持正文大师和诸大善知识开始重建。根据天时地利人和,五行八卦之考证,此塔宇左青龙右白虎,山水环绕,朝夕聚财之龙脉,福泽后代之宝地。此宝地系纯净黄土,土质坚实细腻,滋润纯洁,无其它杂质,是佛门及风水学推崇的吉上之地。正为古人曰:卧峰半观长安城,渭水流进汉阳宫,耳听雁塔暮钟声,风水宝地慰先灵,瑞气祥云兆后人,清净胜过长安城。
清凉塔院
清凉塔院占地120亩,计划建设15年,分三期施工建设,到2020年完工。本寺特请古建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精心策划,以古建筑、雕塑,石刻、园林艺术为中心,分步建设,面向大众服务,以佛教文化,殡葬文化 为一体。内设名人区,普通区,宗教信仰区、港澳台胞区、国外名人华侨区;分为塔葬,亭葬、别墅葬、草坪葬和墓葬等多种形式。则包含着以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的传统美德。古人曰:生在苏州,长在杭州,葬在乾州古言。
该寺利用传统祭奠形式与现代化科学网络管理办法,可以在网上为亲人献花,点蜡,供香、献茶等,也可以悼念文章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每逢春节、十月一日(冬至)、七月十五日、佛诞节举行大型超度法会。每月初一、十五日诵经念佛回同。每年清明节举行大型扫墓活动,寺内设永久性灵位、注名造册、及家属通信地址、永久保存。长眠在这里的亡者,闲适、优雅、庄重、尊贵、彰显先德之尊严,经以上超度者一定可以畅游西方极乐世界。
古人曰:暮色苍苍观劲松,清晨紧锁云雾中,奇花异草迷人性,苍松翠柏增寺容。
唐靖陵
靖陵,俗称南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5公里乾县铁佛乡南陵村境内,与乾陵连谷相接据铁佛古寺2公里。唐僖宗李儇墓。李儇(862~888),懿宗第六子。初名李俨,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儇。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即位,次年爆发了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而他专务游戏,让宦官专权,致使自己两次被人乘乱挟持离京,使大唐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封土为覆斗形,高7米,方圆20公里。陵园原残存石刻华表1对、翼马1对、石狮1对。鉴于该陵多次被盗,1995年经陕西省文物局批准,由省、县文物部门进行科学发掘。该陵地宫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100余件,主要有石碑、石函、龙凤玉璧、玉佩、哀册玉残片、鎏金铜锁、鎏金宝石铜花等,是我国目前惟一发掘的一座唐代帝陵,陵园位于陕西乾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的丘陵台地上(今铁佛乡南陵村东南约150米处),西距唐高宗与武则天之乾陵4.5公里,东北距肃宗建陵15.5公里 结构特点 靖陵积土为冢,陵台为复斗形,底呈方形,边长40米、高8.6米;顶亦方形,边长8米。陵园方形,边长480米,陵台在陵园里,东西居中,陵台距南神墙264米、距北神墙176米。陵园现存东北、西北和西南角阙址。东北角阙址高3米、底长16.1米、宽8米;西北角阙址高3米、底长5.5、宽4.5米;西南角阙址已被平掉,现存角阙址残迹长6.7米、宽5.5米。
陵园石刻与唐中期各陵相同,位于陵台南264米的南神门外石狮已残。神道石刻均已残损,现存华表、翼马、石马和石人,东西列间距60米。华表位于乳台阙址北24米。已倒伏,另一华表仅存底座。翼马位于石望柱北26米。石马现存3匹,东面2匹、西面1匹。东列南数第一个在华表北44米,第二个在第一个北105米;西列石马绝大部分残毁和倒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