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死语言是没有人能够看懂或说出的语言及文字。2010年,叙利亚语在吐鲁番被破译。
死语言-种类
包括梵文、佉卢文、粟特语、突厥语、于阗语、波斯语、叙利亚语、[1]吐火罗语、古普鲁士语、峨特语、高卢语、奥斯干语、温布利安语、涅希特语、巴比伦语、古迦南语、腓尼基语、古希伯来语、古埃及语、科普特语、女真语等。
死语言-语言破译
吐火罗文
吐火罗文发现自中国新疆龟兹和焉耆地区,据说其使用时间是公元6-8世纪。发现时,没有人能够阅读。但西克教授和另两位语言学家通过比较文字的方法,读通了这种古文字。
叙利亚语
以吐鲁番为代表的西域地区,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汇聚的地方,也是世界上古代宗教传播最为活跃的地方之一。吐鲁番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东西方文化积淀厚重,地上地下文物遗迹丰富,近年来仍有大量非汉语文书出土。从20世纪初起,一些探险家在吐鲁番地区发现大量文献与文物,随后吐鲁番学在学术界日渐兴起。
近年来越来越密切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也使东西方学者联手破译“死语言”成为可能。
2010年10月,通过破译从中国新疆吐鲁番出土的2件药方残片,英国学术院院士、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授辛姆斯·威廉姆斯宣布他的结论:叙利亚语的《医经》所代表的医药传统曾被传播到吐鲁番盆地。
辛姆斯·威廉姆斯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粟特语专家,他花费40年时间用于研究吐鲁番地区出土的非汉文文书,在他看来,吐鲁番学研究对东西方学术界意义重大。
推测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叙利亚语景教文献专家艾丽嘉·亨特描绘出过去人所不知的情景:大约9世纪时,许多景教徒来到今天的吐鲁番葡萄沟附近,建起寺院进行隐修。她还推测,两河流域的教会传统在这里得到了继承。支撑她观点的正是吐鲁番出土的大量写本残片。
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荣新江教授指出,新疆10世纪前的历史在中西方史书记载中十分有限,而近代从新疆地下的墓葬、遗址、洞窟中出土的大量非汉文文书表明,这个地区的历史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翻译这些未经修饰的、原始的“第一手档案”,可以生动地再现当时社会风貌和世俗文化,甚至可以用来校勘传世文献。
在荣新江教授的“还原”下,人们得知,唐朝统治时期的于阗地区,政府下发的令文、收税的文书和老百姓之间买卖物品的契约,是用汉语和于阗语写成的双语文本,使不懂对方语言的人们均能了解其内容。
死语言-意义
“死语言”常常是“活语言”的祖先,它们记录着人类曾经的文明。更重要的是,每一种语言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一种思维模式。比如中文在本质上是一种象形文字,而印欧语系却通过对象形文字的扬弃,发展出了字母和单词。无法比较孰优孰劣,但语言的使用者却从牙牙学语之时,就开始接受了这种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