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海啃族是“海归啃老族”的简称。所谓“啃老族”,即毕业不工作而依赖父母者,英语中可称作parents-dependants。
详细解释
社会背景
据统计,中国在外留学人员总数达46万,每年仍旧有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带着对未来的憧憬,涌向海外求学,家庭花费上百万元供其海外求学;而留学归来却眼高手低,依然由父母供养,竟出现了一批“海归啃老族”。
毕业却不就业,虽身无长物却又出手阔绰,如今这类“啃老族”日益壮大。而近来,不少“海归”也加入了“啃老”队伍,成为“海啃族”。社会学家、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表示,勤奋、勤劳、优秀,这是20世纪80年代留学生的“群像”,但是90年代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后,在出国的小留学生身上很少能够看到这些品质的痕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包办”留学生活。
海啃原因
待遇不如愿 海归派薪酸
留洋渡金如今不再与高薪高成就画上等号,不少海归派甚至沦为找不到工作的海待、海啃。
中国赴海外求学的留学生,近年人数不断攀升。以最受欢迎的留学地点美国为例,今年美国各大学招收的中国留学生就高达六万八千人,创下历史新高。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美国景气不断降温,越来越多留学生毕业后,纷纷选择返回中国大陆就业,使就业市场的海归派剧增。
由于出国留学花费不赀,留学生返国后,总希望立即找到高薪工作,先把学费赚回来。一位花了五十万元在英国留学两年的海归说,他期待的月薪是一万元。但这往往与企业开出的条件有很大的落差。今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就业招聘会中,大多数用人单位开出的月薪是三千元人民币,让应聘的海归派纷纷打退堂鼓。
企业界对这些留学生也有话说,他们认为现在就业市场上,海归派数量遽增,质量却遽降。北京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邵巍分析,海归派就业期望值太高、自我定位不明、海归派人数增多、部分洋文凭含金量降低、国内学历竞争力上升等,是造成海归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邵巍还认为,一些海归确实有真才实学,但是水土不服,短时间难以适应国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有一些海归却华而不实、眼高手低,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上海今年稍早的一项调查显示,有高达三分之一的留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些待业的留学生,由于正啃着老本,因此又被称为海啃族。《中国青年报》日前报道,一名中国名校大学生在2003年毕业后就前往英国留学,进的仍然是一所优秀学校,学的是职场相当火热的金融。但是从今年初回国后,快一年的时间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只能待在家里,靠啃老度日。
就业市场失调 海啃派激增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看,这样的海啃主要是心态没调整好,典型的高不成低不就。其实只要一份职业跟所学专业不完全相关,职场新人都需要从头学起。用人单位看到的是你名校的学历证书,但是无法看出你有多强实力,能给企业创造多大价值。这些需要在工作中证明。
海归在职场不再像过去受到雇主欢迎,但目前大陆的大学生对于出国求学仍抱有很大的憧憬。《中国青年报》日前对两千四百多名大学生进行的留学意向调查发现,仍有超过80%的大学生想要出国留学。
其中,有高达66%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五年留学生归国就业的机会,肯定比国内毕业的学生更好,反对者仅有2.5%。
在大学生还一窝蜂想到海外镀金,而忽视了国内市场其实对海归派的需求正不断下降,未来除非海归调整心态,以所学与土产毕业生公平竞争,否则海待和海啃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专家分析
“勤奋、勤劳、优秀,这是80年代留学生的‘群像’,这也是人们后来产生所谓‘留学崇拜’的重要原因;但是与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不同,90年代后期尤其是新世纪以后,在出国的小留学生身上很少能够看到这些品质的痕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包办’。”社会学家、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对记者说。
顾晓鸣表示,“海归啃老”也有不同层次的“啃”,对于象晓涛那样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和心理定位的“海归”,他需要的是一些理解和机会;而那些未学到真材实学归来的“南郭先生”,则要缺什么补什么,回来以后在实践中学习;至于“小海归”,家长的手一定要放开一些,“家长包办”到头来只能是“海归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