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直升机父母 - 新词来源
直升机父母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个新词语。“新富养”是如今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父母除了不计成本为子女花钱“投资”外,对孩子的呵护也已到了费尽心思的地步。如今有这样一类家长,他们天天接送孩子,隔三差五地给老师打电话,或者没事往学校跑,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家长的掌控之中。他们为孩子安排各式各样“对他好”的补习、活动,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点……于是有人就把这样的父母称为“Helicopter
parents”,直译过来就是“直升机父母”。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
中国是个“直升机父母的超级大国”。在独生子女政策下,孩子是父母的小王子、小公主。父母从孩子出生开始就毅然担当起儿女的终生保姆和人生规划师:幼儿园受欺负爸妈要找老师兴师问罪,小学组织打扫卫生父母会跑来帮忙擦玻璃,孩子稍微大一点了也总不放心,担心早恋,害怕学坏,就连上了大学也要全家总动员,背着行李和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到。更有趣的是,孩子大学毕业了找工作,应聘面试的时候,父母站在后面替他回答问话。这些都是“直升机家长”。
案例一
主人公:乐乐(10岁)
症状:写作业磨洋工、培训班不爱去
周先生的儿子乐乐(化名)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别看才10岁,可是乐乐很忙,除了上学之外,周末还有英语、钢琴、书法和足球四个培训班要参加。据周先生讲,乐乐每次上课都由妈妈陪同;回到家,妈妈还要纠正乐乐的动作,巩固乐乐的记忆。最近,周先生发现乐乐写作业时间越来越长,而老师说并没增加作业量。看着孩子天天放学后在家“磨洋工”,周先生一生气打了乐乐一顿,“他竟然说我们不爱他,还威胁我们说要离家出走。”周先生告诉记者。
分析:心理咨询师朴素云表示,乐乐是在用“磨洋工”这种方式来与家长消极抵抗,“他说自己不相信爸爸妈妈,自己就算很快写完作业也不可能被允许自由活动一会。”朴素云说,父母盲目跟风参加培训班,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心智成长。
案例二
主人公:悠悠(14岁)
症状:学校的开心果、家里的闷葫芦
悠悠(化名)今年上初二。在学校里,悠悠是公认的文娱骨干,是同学们的开心果;可是放学回到家,悠悠就变成了个“闷葫芦”。前几天,悠悠红着眼睛回到家,任凭父母如何询问也不肯说,最后把自己锁进了房间。悠悠的爸爸李先生火冒三丈地找到学校领导,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悠悠和几名女生为新年联欢会准备集体舞,结果一直没有编排好,一着急哭了鼻子。据悠悠的老师回忆,平时也经常可以看见李先生出现在校长办公室,要求帮女儿“解决受欺负问题”。
分析:朴素云表示,很多家长都喜欢
“冲锋陷阵”为孩子“出头”,像李先生自以为在帮助女儿,其实是剥夺了她成长的机会。遇到这种情况,建议家长和孩子商量解决问题,列出几个方案,并告诉孩子这些方案分别会有什么后果,让他们自己选择。
案例三
主人公:扬扬(18岁)
症状:情绪烦躁、欲言又止
扬扬(化名)今年上高三,学习相当紧张,自由活动时间少得可怜,而就是这一点点时间,也被妈妈看管得很严。最近,扬扬发现同班一个女生看自己的眼神有点不对劲,一边怕自己在高考之前的黄金时间里陷入早恋的怪圈,一边又不想回家听妈妈在耳边唠叨,扬扬的情绪变得烦躁不安,几次想与父母交谈却欲言又止,于是便找各种理由外出。
分析:朴素云表示,像扬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并不像外界感觉的那样难以沟通,“其实他们很需要帮助。”朴素云说,18岁的孩子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他们渴望把自己的想法、意图与家长交流、探讨,但是家长在这个时候普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学习上,进而过多地增加了孩子的精神负担。家长不要过多地猜忌,“堵不如疏,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朴素云表示。
危害
“直升机父母”的过分保护,使孩子失去自由成长空间,不利于其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培养。有了这样的“专机”,孩子用脚自己走的路变少了,久而久之,步入社会后变得难以适应。如果仅仅担心孩子迟到就动用直升机,那么当孩子长大成人后,面对社会上各种无法预料的艰难险阻,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和立足呢?
相比“直升机父母”,国外一些名人的育儿理念倒能给我们启发。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非常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能力,孩子在学校读书时一律在校住宿,大学毕业后也都自己找工作;德国金融投资大亨梅兹勒家族让孩子上地区最普通的学校,每天走路或者搭公车上学,与所有同学一起玩耍、一起生活;“沃尔玛集团”华顿家族的孩子很小就开始打工,在商店里擦地板,帮助补充仓库货物。这些家长懂得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观,对子女爱得更深沉、更科学。
家长退一步,孩子进一步,这是学步的规律,也是教育的规律。聪明的家长懂得适时放手,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学习各种技能和本领,这才是他们终身享用不尽的“财富”。与其动用直升机,不如让孩子和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加以磨砺,体味堵车带来的种种滋味,岂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