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口鱼,全长80厘米,颏部有1肉质须。第1背鳍具11~12个分离的弱棘。体色随环境而有变化,从橘红或棕色至黄色都有,一般为褐色。体侧有6条浅色纵带,背、臀基部另具深色带,腹鳍基有黑色斑,尾鳍上叶,有时下叶常有黑圆点。肉食性,吸食小鱼或虾等。吃食时,时常借助身体伪装从上面偷偷接近猎物,然后向猎物冲下。可食用,也常作为观赏鱼。
管口鱼 - 简介
拉丁名:Aulostomus chinensis
英文名:Chinese trumpetfish
俗称:中华管口鱼 、海龙须、牛鞭、篦箭柄
饲养要求:水温: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管口鱼 - 形态特征
体甚延长,稍侧扁。头中长;吻突出呈管状,但侧扁。眼小。口小,斜裂;上颌无齿,下颌具细齿。颏部具一小须。体被小栉鳞,侧线发达。背鳍具VIII-XII分离的短硬棘,23-28软条;臀鳍与背鳍软条部相对,皆位于体后部,具26-29软条;胸鳍小;腹鳍腹位,近肛门;尾鳍圆形。体色变化大,有红褐色、褐色、金黄色等,亦即具有「黄化现象」的表现。一般体色为褐色,有浅色纵带;背、臀基部另具深色带;腹鳍基有黑色斑;尾鳍上叶,甚至下叶常有黑圆点。
管口鱼 - 习性
栖息于3~122公尺的礁石区,会以静止的头下尾上倒立姿势,拟态成柳珊瑚或海鞭,以混淆敌人。游泳缓慢,常依附于大鱼旁,以烟管状的吻部吸食无防备的小鱼或虾,属肉食性。
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区。常以倒立的姿势隐身于软珊瑚、藻类或是海鞭旁以躲已避敌人;亦具有当敌人靠近时,会迅速变换成和环境颜色一样的体色,以免自己被发现的“拟态”行为。以小鱼、小虾等为主要食物。此外,也常躲在大鱼身泛接受免费的保护。摄食方法是用吸食法。
管口鱼 - 分布
广泛分布于印度-泛太平洋海域,西起非洲,东至夏威夷,北迄日本,南至澳洲、罗得豪岛;另外分布于东太平洋中部的各岛屿。台湾各地均可发现。
在中国见于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台湾。栖息于热带(北纬32度~南纬32度)清澈的浅海域,深度3~122米。喜栖于多岩石的珊瑚礁区。
管口鱼 - 分类
隶属刺鱼目管口亚目管口科管口属,本属特征与科同。
管口科体延长。吻突出呈侧扁的管状。背鳍具8~12个分离的棘;臀鳍25~28根软条;尾鳍圆菱形。被栉鳞。有1属3种。中国产1属1种。
管口亚目背鳍前方无游离棘;有腹鳍。鳃栉状,鳃孔大。具后匙骨及后翼骨。具感觉管。中国产烟管科、管口科、玻甲科和长吻科4等科5属10种。
管口鱼 - 渔业利用
中小型鱼类,偶为潜水或网具捕获,除学术研究及水族观赏外,不具食用价值。
管口鱼 - 捕食
管口鱼是靠吃小鱼为生的。但是,管口鱼灵敏性不高,而且身小力弱,又没有尖牙利齿,所以对付小鱼也是挺难的,经常吃不饱肚子。长期的生活经验,使管口鱼想出了一个捕食的办法:骑鱼捕鱼。管口鱼总是隐蔽偷袭,等篮子鱼游过来时,闪电般地骑到它背上,然后与篮子鱼共同找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