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拼音:miáo liú zhī biàn
简介
也称“明受之变”。建炎元年(1127)十月,宋高宗留住扬州以来,以内侍省押班康履为首的宦官骄恣用事、妄作威福,引起诸将及士大夫的不满。到杭州后,主张逃跑的王渊因与宦官勾结而升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因此,患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等人密谋发动兵变,先斩王渊、再杀宦官。建炎三年(1129)三月五日,苗傅幕宾王世修伏兵城北桥下,等王渊退朝路过,即摔下马,刘正彦以勾结宦官谋反的罪名当即把他斩首。接着:苗、刘率兵包围行宫,一面分兵捕杀宦官康履、曾择等,一面胁迫宋高宗传位于三岁的皇子赵旉,改元明受,请隆佑太后(即元佑皇后)垂帘听政,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居显宁寺,改称睿圣宫。苗傅升任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副都统制。
建炎三年(1129)三月,苗刘之变消息传出后,驻守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礼部侍郎、节制军马张浚与知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同签书枢密院事、江东安抚制置使吕颐浩即决议起兵讨伐,并得到屯守吴江(今江苏)的御营前军统制张俊、由盐城(今江苏)来的御营平寇左将军韩世忠及殿前都指挥使、制置使刘光世的支持。张俊、韩世忠还先后领兵至平江,听张浚调遣。三月甲午,吕颐浩在江宁起兵勤王,次日进至丹阳(今江苏),刘光世引兵来会。戊戌,韩世忠部也从平江出发进驻秀州(今浙江嘉兴)。同日,吕颐浩、张浚、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联名传檄中外、声讨苗刘。接着,以韩世忠为前锋、张俊翼之,刘光世为游击,吕颐浩、张浚总中军,从平江大举出兵讨伐。苗、刘闻讯后,大为惊恐,被迫朝见高宗于睿圣宫,并在宰相朱胜非等的督迫下,同意高宗复位。四月初一,高宗还行宫复辟,与隆祐太后御前殿垂帘听政,恢复建炎年号,赵旉被立为皇太子(后于八月卒)。逼高宗写下免罪诏书,之后逃溃。四月庚戌,吕、张等军至临平(今浙江余杭),大败驻防的苗刘军苗翊、马柔吉部,推进至北关。苗、刘二人乃引精兵二千人夜开涌金门出逃,韩世忠、张浚、刘光世入城,拜见高宗于内殿。次日,太后撤帘,吕颐浩等引勤王兵入城。癸丑,朱胜非罢相,吕颐浩拜为尚书右仆射(右相)、兼中书侍郎,刘光世为御营副使,韩世忠、张俊为御营左、右军都统制,张浚则此前已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苗、刘出逃后,尚书省即下令各州县捕捉,接着又悬重赏缉拿,并命韩世忠为江浙制置使率军追讨。五月,苗、刘经浙西入福建,至浦城,刘正彦首先被韩世忠俘获。苗傅弃军变姓埋名匿于建阳(今福建),被土豪唐标执送韩世忠。世忠将二人押解至建康(今江苏南京,当时高宗正在建康),同磔于市。
杭州城北的德胜新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片居民区,以前这儿是杭州北郊,阡陌连片,河荡密布。“德胜”名缘自“德胜桥”之故。德胜桥原名堰桥,后因南宋初年发生在杭城的那场“苗刘之变”而改名得胜桥,因历史久远,逐渐以音讹传为德胜桥。
“苗、刘之变”发生的时间是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时节,初五那天清晨,南宋首都杭城街头突然戒严,一队队士兵把守着各处城门,在朝天门(即今鼓楼)城楼下突然挂出御营都统王渊的头颅,内侍押班康履被腰斩,宋高宗接着宣布退位,让年仅三岁的皇太子即位称帝,元 太后垂帘听政。当杭人在惊慌中度过数日后,方知这件突发事件的主谋是御营统制苗傅和副统制刘正彦。
事情得从南宋王朝南逃说起,建炎二年十二月,由于金兵在元帅粘罕率领下南侵,高宗赵构和文武百官在扬州已呆不下去。为安全起见,赵构令任御林军正副统制的苗傅和刘正彦各率八千和三千官兵护送皇太子、太后到杭州。随长江沿线战事吃紧,赵构在金兵追击下匹马渡江逃到杭州,以原是吴越国钱王营造的宫城,后为杭州府冶的房舍作为临时行宫。苗、刘发动的兵变是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叛乱活动。由于对王渊和康履的私忿和得不到提拔赏赐的积怨,苗、刘两人依靠手中握有一万多御林军兵权,而皇帝身边的大将吕熙浩、张浚、刘光世、张俊、韩世忠都驻兵在长江前线的空隙,发动兵变来挟制皇帝的。在强兵逼宫的形势下,赵构被迫同意禅让帝位。但此叛乱引起了前线诸大将的严密关注,当时驻守江宁(南京)的江淮两浙制置使吕颐浩、据守平江(苏州)的侍御史张浚、张俊等大将商议勤王发兵讨贼。三月十八日,以韩世忠为先行,帅兵开赴秀州(嘉兴),据守粮道。大将张浚向苗、刘写了封警告信,信中指出:“废立之事谓大逆不道,大逆不道者诛。”苗、刘等人一面给韩世忠、张俊加官晋级,一面又诬陷张浚制造叛乱,谋反社稷,谪为黄州团练使。当诏书遭到张拒绝后,苗傅急忙遣兵到临平抵抗。三月二十五日,韩世忠的前锋逼近杭州,宰相朱胜非见时成熟,竭力劝说苗、刘还政于高宗。四月一日,元 太后下诏还政。为了稳住苗、刘,还加封苗为淮西制量使、检校少保。四月初四,韩率军抵临平。苗率军层层设防,据山下寨,扼守险道。韩、苗两军展开激战,相持不下。张俊、刘光世大将军的兵马相继到临平投入战斗。韩见援兵已到,精神振奋,身为士卒,冲入敌阵。苗军退守北关堰桥一带,韩率军在此再次与苗军决战,终于得了决定性胜利,堰桥从此改为得胜桥。
苗、刘两人最后被韩世忠擒获,斩首于建康(南京)。这场战乱共历时一月,至此才告结束,使南宋王朝的统治得以恢复,堰桥改名为得胜桥纪录了这一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