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贝加尔湖呈新月形,长636公里,宽79公里,面积31,494平方公里,是亚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七大湖,是世界最深的湖,属于构造湖,沿岸地震频繁、多温泉,流域面积560,000平方公里,有多达336条河流注入,其中最大的河为色楞格河,而其外流河为叶尼塞河的支流安加拉河,其出水口位于西南侧,往北流入北极海,另外在湖的西侧尚有另一条大河勒拿河的源头,距湖仅7公里,不过被高达1640米的贝加尔山脉中部所阻隔,湖中有22岛,最大的奥尔洪岛(Olkhon island)长达72公里,湖面每年1月至4月结冰。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处为2008年7月29日测量的1,580米,平均深度758米,湖面海拔456米,最深处湖床海拔─1181米,因深度深,其体积达23,600立方公里,占全球淡水河、湖总水量的20%,比整个北美洲五大湖(22,560立方公里)或北欧波罗的海(21,000立方公里)的水量还多,仅次于里海 (78,200立方公里)。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情景写真地图版》的对贝加尔湖的描述是“富饶的湖泊”, 《彩图版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则这样记叙:当地的布里亚特人称之为“贝加尔—达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胜录》的文字却是:“贝加尔”之名据说是大约1300年前住在这里的库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详细解释
历史
贝加尔湖最早出现在书面记载中是在公元前110年前,中国汉代的一个官员在其札记中称贝加尔湖为“北海”,这可能是贝加尔湖俄语名称的起源。关于贝加尔湖名称来源还有一种简单解释:土耳其族人称贝加尔湖为“富裕之湖”,土耳其族语“富裕之湖”逐渐演化成俄语的“贝加尔湖”。公元前6~前5世纪,突厥族库雷坎人从东方迁移至贝加尔湖边,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土著居民埃文基人(中国称鄂温克人)。埃文基人以捕鱼、采集野果和养鹿为生。13世纪,蒙古后裔布里亚特人也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无论是突厥人还是布里亚特人都没能改变埃文基人的生活方式。3个世纪后,1643年,叶尼塞哥萨克库尔巴特·伊万诺夫来到贝加尔湖地区时,布里亚特人已经是贝加尔湖地区的“主人”了。
库尔巴特绘制了贝加尔湖及注入河流的平面图,这是历史上对贝加尔湖的第一次直观描述。不久后,大司祭阿瓦库姆在生活记录中也描述了贝加尔湖,1655年,他在流放途中经过了贝加尔湖的一些地方。1729年,彼得大帝派德国人达·梅塞施米特考察西伯利亚,他对贝加尔湖进行了第一次科学考察。20世纪初,学者们绘制出了贝加尔湖的第一张全图,并测量了湖深。1977年,苏联学者使用深水考察仪“派西斯”对贝加尔湖进行了考察。
中国史
中国古称贝加尔湖为瀚海,汉朝时,属于匈奴的活动范围。著名的苏武牧羊故事就发生在贝加尔湖一带。自汉以后,历经三国、晋、五胡乱华时期、唐、宋诸朝,贝加尔湖地区生活着鲜卑、乌桓、敕勒、契丹、回纥等古代游牧民族。这些民族通常独立于中原的王朝甚至入侵,有时臣服于中央政府,如盛唐时回纥曾臣服。至蒙古兴起时,作为与蒙古族的隆兴之地——色楞格河十分相近的地区,贝加尔湖的政治经济战略地位越发显得重要。
明灭元后蒙古退到长城以北,分成二部,瓦剌与鞑靼,贝加尔湖处于蒙古的统治之下。
明末清兴起时,除漠南蒙古即今内蒙古地区已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外,漠北和漠西蒙古仍与整个华夏民族若即若离。清入关前,今外蒙古地区生活的是喀尔喀蒙古,贝加尔湖地区生活的是布里亚特蒙古,漠西今新疆一带生活的是准噶尔蒙古。布里亚特蒙古人活动的中心地带,最核心的土地,就是贝加尔湖。
1697年和1757年,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分别被清政府控制或征服。不过之前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中,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则划归俄国,划分中俄中段边界的《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签订后,标志着中国与贝加尔湖彻底隔离。 1908年6月30日,在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发生了通古斯大爆炸,部分影响了湖附近的森林。
地质结构
贝加尔湖湖水源于色楞格河等大大小小336条河流,来水极端丰富。湖水由安加拉河唯一一条河流出,河水十分湍急,湖水从其宽阔的石子河床上迅疾流逝,一路向北奔向叶尼塞河,最终汇入北冰洋。年均流量仅为1870立方米/秒。湖水注入安加拉河的地方,宽约1000米以上,白浪滔天。河口中间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圆石,是湖区的一个奇特景观,该石被称为圣石。
贝加尔湖湖底谷地两岸地形不对称,西岸为陡坡,东岸坡势较缓。8%的湖底很浅,只有50米深。曲折的湖岸线总长2100公里。东岸有一半岛伸入湖中,名圣角。湖中共有27个岛屿,最大的奥尔洪岛(面积725平方公里)。湖区气候比周围地区温和得多。1至2月气候平均零下20度左右。湖面1月结冰。5月解冻。表面水温在8月约为13度,湖水浅处达20度。浪高可达4.6米。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贝加尔湖容积巨大的秘密在于深度,该湖平均水深73O米,湖面海拔456米。贝加尔湖是由地壳的深裂谷或积水而形成的。在冬季,湖水冻结至1米以上的深度,历时4-5个月。但是,湖内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约3.5摄氏度。
从地质构造上看,贝加尔湖是一个断谷的凹部,一个深入到地下15至20公里深处的大裂口。贝加尔湖在起源、形成、形状、深度上与非洲的坦噶尼喀湖如出一辙。贝加尔湖每年以2至3厘米的速度扩展,贝加尔湖扩展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印澳大陆板块大力挤压并嵌入欧亚大陆板块时,欧亚板块破损的部分形成了阿穆尔板块,贝加尔湖就是欧亚板块和阿穆尔板块之间的裂口,现在两个板块不断分开,贝加尔湖也就不断扩展。地壳运动使得贝加尔湖地区地震频频,平均每年要发生2000次。2003年12月的地震震级达到7级,幸运的是没有造成生命损失。不过,1862年的那次地震却给贝加尔湖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200平方公里的沿岸土地和5个布里亚特村庄陷入湖中。每一次地震后,贝加尔湖湖底就会下陷3至5米,所以贝加尔湖的地图总是“落伍”。
自然资源
贝加尔湖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湖盆形成于2000万至2500万年前。因其悠久的年代和人迹罕见,使她成为拥有世界上种类最多和最稀有淡水动物群的地区之一。贝加尔湖同时以它品种多样的本地动物和植物,成为世界上最具生物学变化的湖泊之一,堪称世界原生态的代表作。
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其中四分之三为贝加尔湖特有的,从而形成了其独一无二的生物种群,如各种软体动物、海绵生物以及海豹等珍稀动物。贝加尔湖中有约50种鱼类,分属7科,最多的是杜文鱼科的25种杜文鱼。大马哈鱼、苗鱼、鲱型白鲑和鲟鱼也很多。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种贝加尔湖特产湖鱼,名胎生贝湖鱼。属胎生贝湖鱼科,由母鱼直接产下仔鱼。
湖里还有255种虾,包括有些颜色淡得近乎白色的虾。此外,贝加尔湖底还有l~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锦,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贝加尔湖有200多种端足动物和80多种扁虫。不仅数量多,有些种类还十分奇特引人,如一些端足类动物呈杂色斑驳,与环境色彩混为一体;同时,还有人在湖中捕到体长达38厘米的巨扁虫。大量的钩虾等端足类动物使贝加尔湖具有“自体净化”功能。这些动物能够分解水藻、分解动物尸体,这也是维持湖水清澈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
这个地区还拥有320多种鸟类。在贝加尔湖的动物中,有一半以上是别处找不到的,如全身透明的凹目白鲑和银灰色的著名珍稀动物贝加尔海豹等,因而被称为“神圣的西伯利亚湖”。虽是淡水湖,贝加尔湖却也生长有硕大的北欧环斑海豹和髭海豹。
湖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据考察,贝加尔湖湖底埋藏着丰富的贵金属矿。不仅如此,2004年还在湖底罕见地发现了冻结的沼气和天然气。
灾难之湖
自有记载以来,贝加尔湖的历史就是一部沉船史。1702年9月14日,风暴掀翻了往乌索利耶送钱款的大舢板。1890年,“沙皇皇储”号汽船在暴风雨中沉入湖底。1900年10月4日,商人济良诺夫的露舱平底货船连船带货在风暴中沉没。1903年8月9日,龙卷风一天之内吹翻了40艘驳船。
除风浪外,冬天贝加尔湖面的冰也是隐形杀手。19世纪末,一队运送银货的雪橇商队就从冰面上沉入深渊。冬天贝加尔湖面的冰很厚,有些地方厚达一米,但它们并不是一个整体,冰块间有缝隙,这些缝隙时大时小,有的缝隙整个冬季都不结冰。
此外,贝加尔湖湖底经常涌出热泉,泉水升到水面上会融化掉一部分冰,冰层就变薄了。冬天,冰上覆盖着雪,行人辨别不出冰的厚薄,容易陷落湖中。不仅如此,环斑海豹为了呼吸,常在冰上凿洞。每年2至3月份的繁殖季节,母海豹也在冰上凿洞,把小海豹送到水面上,然后定期游来喂养它们。对海豹来说,凿冰洞是为了生活,而对人来说,冰洞则意味着死亡,这些冰洞每年要吞没几十人。在奥利洪湾一个不长的湖段,仅2003年俄紧急情况部的巡逻队就发现了100艘(辆)沉没的快艇和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