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长吻针鼹 - 简介
名称:长吻针鼹(yǎn )
物种命名人:Peters et Doria
地球上最原始的现生哺乳动物之一。体长450-770毫米,体重5-10千克,雄性大于雌性。体色深棕色或黑色。背部布满坚硬的长针毛,针毛稍端为白色,次段棕色,基部黑色。头小而尖,前端有一个坚硬的长啄;鼻孔和嘴都开在喙端;嘴呈小孔状,有一条能灵活伸缩的长舌。前后肢均具3爪,爪坚硬锐利,适于挖掘。
一般栖息于灌丛或海拔4000米以下的疏林草原。用富于粘液的长舌粘取各种蠕虫及蚁类。极善于掘土觅食或隐蔽。只有泄殖腔,每次产卵1-2枚,卵在腹部袋囊中孵化。幼仔孵出后仍在囊中哺乳7-8周。动物园最长饲养寿命达30多年。已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长吻针鼹 - 生长特征
长吻针鼹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小型珍贵哺乳动物。它的外形粗看好似一只刺猬或者豪猪,也是头小而尖,四肢短小,身驱肥短,针毛密布,但与刺猬和豪猪却是浑然不同的动物,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
三趾针鼹的体型比其他针鼹大,体长约为45—77厘米,体重5—10千克,雄性大于雌性。体表被有褐色或黑色的毛,身上的刺较为稀疏,呈浅灰色,比毛短,在背部几乎完全被毛所遮盖。尾巴极短,仅是一个微小的突起。眼睛和耳朵也都很小,但具有发达的外耳壳。头部灰白色,前部有一个坚硬无毛的长喙,呈圆筒状,并且向下弯曲,鼻孔和嘴都位于喙的前端,因此又被叫做长吻针鼹、长鼻针鼹、曲喙针鼹等。嘴只是一个小孔,有一条能灵活伸缩并能伸出口外很远的长舌。舌上生有很多角质的乳突和倒钩,并富有粘液,用来粘取白蚁、蚂蚁等各种昆虫和虫卵,以及蠕虫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口中上下颌上均没有牙齿,但在口腔上壁和舌后端的上方有一些角质隆起,形成一套磨擦部件,可以磨碎昆虫的几丁质外骨骼。它的胃类似于鸟类的砂囊,在消化食物的时候还要借助于小砂粒的帮助。另外,据说有时它也把长喙插入动物的尸体中,吸食血液及其它流质。
长吻针鼹仅头部和躯体下部只有毛而无刺,其中下体的毛短而柔软,颜色较淡。身体其他部分均布满长短不一、中空的针刺。针刺的尖端较钝,刺中央的腔较小。这些针刺其实也是由毛衍化形成的,十分坚硬。最长的刺生长在腰部、臀部和体侧,横剖面为圆形,其他部位的刺的横剖面则是椭圆形。三趾针鼹的前肢虽然也具5趾,但仅中间3趾生有爪,第一和第五趾被硬皮肤盖着,从外形上看,仅是一个突起,这是它与其他针鼹的一个主要区别。后足的5趾都很明显,而且均有爪。爪都非常坚硬而锐利,适于挖掘和破坏蚁穴,寻找食物。其中前足的第二爪尤为强大,可以用来抓搔皮肤或整理身上的密毛。雄性后足的踝部内侧还生有距,是防御的武器之一。
长吻针鼹 - 分布情况
长吻针鼹现在仅分布于新几内亚岛,但是在更新世则可见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生活环境包括从低山至高海拔地区的灌丛,砂质平原,草原,疏林和多石的半荒漠地区。它是夜行性动物,平时隐藏在洞穴中,傍晚后才出来活动。如果受到惊吓,它就迅速地将身体蜷缩成球形,变为一个“刺毛团”,使其他动物无法进行攻击。此外,也常常采用挖地躲藏、钩住树根、潜入岩石缝隙中等方法逃避敌害。长吻针鼹的体型几乎比短吻针鼹大一倍,是最大的单孔目成员,喙长而弯,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发则比较多。长吻针鼹过去曾被分成3个不同的种,其中三趾原鼹在岛上分布广泛,而立另外两种则局限于东北部的高地。现在长吻针鼹均被归入同一种,下设不同的亚种。
物种信息:巴布亚新几内亚、西伊里安。有6亚种。
长吻针鼹 - 生活习性
长吻针鼹喜欢生活在高寒草原及潮湿山区森林。它不像澳大利亚针鼹吃蚂蚁及白蚁,而是吃蚯蚓。长吻针鼹比澳大利亚针鼹大,达到16.5公斤重,吻长及可以向下,其刺混杂在长毛之间。前后肢均具3爪,爪坚硬锐利,适合挖掘。长吻针鼹极善于挖掘洞穴,有高超的挖洞技巧,能在数分钟内就在坚硬的土地上挖掘出一个洞穴,将自己隐藏其中,或者只埋藏下半身,而把布满硬刺的背部露在外面。挖洞时,先把已经挖出的土堆在身后,待挖掘到3—4米远后,再慢慢地转过身体,将掘出的土推向洞穴的入口处。它的性情较为孤僻,除短暂的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它不仅有冬眠的习性,而且天气炎热时也蛰伏不出。三趾针鼹对消灭树木害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世界各地的动物园中也是很受欢迎的观赏动物,其寿命可达30多年,据说最长为50年。
长吻针鼹 - 身体构造
长吻针鼹是一种极为原始的哺乳动物,其消化道、排泄道与生殖道均开口于泄殖腔内,而且还是卵生。雌兽的子宫和阴道都是成对的,没有愈合,发育也不完全。腹部生有一个新月形、布满粗毛的袋囊,为由肌肉的收缩而形成的皮肤褶皱,仅在每年繁殖期间才出现,可以使卵在其中孵化,成为临时的育儿袋,并盖住腹部的乳孔区。此外还具有一个上耻骨,与骨盆相联接,可能是用来支持袋内的卵或幼仔。产卵时,雌兽像毛虫一样把身体弯曲,将泄殖腔对准袋囊,使卵由泄殖腔流出时正好落入袋内,同时由泄殖腔内还流出一些很粘的液体,把卵粘在袋囊的毛上。每次产卵1—2枚,卵径不到20毫米,具有革质的外壳,内有一个极大的卵黄,没有卵白。由于它没有固定的住所,卵产下以后就由雌兽随身携带,几周后幼仔孵出,就在袋囊中舔食由乳孔流出的乳汁。哺乳期大约为7—8周,这时幼仔身上生长出硬刺,使雌兽感到不适,便把它们掏出来,藏在灌丛等比较隐蔽的地方,继续哺育,直到幼仔能够独立生活时为止。
长吻针鼹 - 与短吻针鼹的区别
短吻针鼹
针鼹有长吻和短吻两大类。长吻类有3种,仅分布于新几内亚。体较大,长约45~77.5厘米,体重约5~10千克;吻长占头长的2/3,微向下弯;刺较稀疏而短;前肢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为胼胝所覆盖。短吻类有2种,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体较小,长约35~53厘米,体重约2.5~6千克;吻较短而微向上翘;刺较密而长;前肢5趾均具强大的扁爪。
长吻针鼹 - 相关报道
2010年11月19日伦敦动物学会公布的“2010年具有独特进化意义的全球濒危(简称EDGE)物种名单”长吻针鼹问鼎。东部长嘴针鼹是一种难以捕获的动物,以产卵这种方式繁育下一代。它们是地球上最罕见并且在遗传上最为独特的哺乳动物之一。问鼎2010年EDGE物种排行榜的3种长嘴针鼹,除东部长嘴针鼹外的另外两种分别是西部长嘴针鼹和艾丁保罗夫的长嘴针鼹。所有3种长嘴针鼹均被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