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集体离婚,也称群体离婚,是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集体离婚”事件原由各异——感情不和、为就业、为吃低保、为拆迁多要房(单纯为拆迁利益者,利益实现后有些还会复婚)等等。其现象现已被当作热点新闻曝光,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2005年,华北油田曾出台“单身不下岗”政策而导致职工“集体离婚”。原来华北油田出台的下岗职工重新上岗的新政策,其中一条规定:“双职工都买断工龄的,有一方可以上岗;离婚后的下岗职工等同于单职工,可以上岗。”此举导致不少夫妻为了增加上岗机会,突击办理离婚手续。
2006年,重庆江北区南桥寺也有约30对夫妻办了离婚手续,其中最小者50岁,最大者近80岁。原来当地政府规定,如果家庭人均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就不能享受195元每月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假如夫妻双方只有一人每月领400元的退休金,那么人均月收入是200元,就不能领取195元;但如果他们离婚了,那没有享受退休金的一方就可以每月拿到那195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
2010年9月,在南京又发生了上百家庭为拆迁费排队离婚的事情。因拆迁中希望多占一套房而“离婚”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是客观存在,但如南京市这样为了在拆迁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不分年龄、持续多日排队“离婚”的现象,实属罕见。
集体离婚-背后成因
生活
婚姻自古就曾被概括为“开门七件事”,而现实的问题是,当今的“柴米油盐”都涨价了,人们维系婚姻幸福感的成本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那些为了给孩子首付款而掏空存款的父母一辈,那些为了想早日还清贷款而努力工作的年轻一代,都是用自己的人生在和生活成本赛跑。
在这个物价上涨、房价高不可攀的年代,婚姻不再是神圣的代名词,它也成了可以待价而沽的商品——条件足够诱人的时候可以闪婚,能够折现成人民币的时候可以闪离。
利益
现代社会,离婚虽然已经见怪不怪,但 “集体离婚”还是会被当作社会的热点新闻曝光,当做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究其原因,主要因为这和中国传统的婚姻观有着很大的背离。
中国各地屡屡出现 “群离”事情,最直接地说明的问题,是围绕拆迁的法律空子一直没有堵上——拆迁并不都是暴力的,它一直存在着 “讨价还价”的空间。
集体离婚-影响
婚姻本是一个神圣的事情,是夫妻间庄严的承诺,其中包含了多少最基本、最值得人们终身珍视的以忠诚、诚信为基础的爱情,是维系家庭、也是维系社会的最基本细胞,如果因为一些政府政策上的漏洞而可以让国民随意的将婚姻视作儿戏来践踏,那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传统价值观的东方社会情何以堪?
另外,那些为“利益”而“大面积”的“集体离婚”现象,也对中国传统的家庭婚姻制度产生了冲击,把人们导向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紊乱,助长了“不诚信”现象,败坏了社会风气;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让老百姓对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策的科学性产生疑问;影响社会稳定,从假离婚,到再婚,再到复婚,这一起起闹剧最终使得很多人假戏真做,由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喜剧变成了悲剧。
集体离婚-反思评论
社会伦理学家马格利特在《正派社会》一书中曾提出“制度性羞辱”的概念,他希望“不让社会制度羞辱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
我们过去只知道集体结婚,但“集体离婚”还真有点离谱,但这到底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呢?